2016年哈佛大学录取结果揭晓,今年,哈佛录取率再创新低,约为5.2%,仅向中国地区中国籍学生发出了3份offer,其中一位便是获得2015年东润丘成桐科学奖(数学)银奖的陈子弘。此外,他还得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青睐,而该校今年的录取率也仅为6.46%。陈子弘多次获得国内外竞赛的奖项,包括2015年东润丘成桐科学奖(数学)银奖、普林斯顿pumac 2014 b组团体第一、aocmm建模比赛alpha prize等。
陈子弘高中就读于浦东复旦附中分校,他热爱数学,在这一领域的学习中永远领先一步:初中时,他开始自学高中数学;高中时,他开始自学大学数学,上普林斯顿大学网站查询课程和教材,聆听大师公开课。2014年参加普大数学竞赛(pumac),他所在的小组获得 b组团体第一。参加东润丘成桐科学奖的研究报告课题,也是在阅读普大教材《fourier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时萌生的。
谈及陈子弘,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他对数学的执著和喜爱。
高一伊始,陈子弘突出的数学学习能力就被老师和同学们认可。他常在得闲时和老师讨论高等数学。同学们也常看到他手捧原版数学教材,神情专注,一看就是几小时。在部分同学还在与数学作业作斗争时,他或许又翻开了一本新的微积分教材,准备投入一个新的世界。
高二第一学期,陈子弘在征得校方同意后,和其余七名同学、一名老师赴美参加了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竞赛(pumac),一鸣惊人地获得了团体第一的优秀成绩。次年,在申请美国大学阶段,他仍积极地为2017届参加该竞赛地同学介绍经验,并抽空为他们讲解竞赛相关知识。同年,在修毕本部汪杰良老师的《数学研究》课后,他与另外两名同学分别在《中学生学习报》上发表了自己的数学论文。
热情绽放的一瞬固然迷人,而数学之于陈子弘,更像是一股细水,在漫漫长流中不断壮阔,未曾休止。无声激起的绚烂缓缓汇入主流,去向远方。正如申请季接近尾声时,陈子弘喜获东润丘成桐科学奖(数学)银奖,同时得到清华大学的面试机会,但他只是非常低调地把奖状拿回了学校。
在他看来,这仅是一个新的起点,一次静谧的波澜。
陈子弘的技能点不只加在了数学,还有运动和更多不同的方面。他参加了足球校队,在专项羽毛球课上表现突出。在除数学之外的其它学科学习中,他同样成绩优异。这要归结于他智慧的学习方法。
“我喜欢在看书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保留有难度和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此为起点去读其他的书。把一个问题作为主线,从不同领域寻找解决它的方法。”
他认为提出问题能将自己引向更广更深的知识层面,这样的基础上,往往能在书中发现不同知识间的联系。“我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掌握里面的全部知识,而是把里面的知识联系起来。”正是这种方法,让他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并不断深入探究。我想,这样一种建立联系的学习方法,放诸任何一门学科都适用。
采访快结束时他开玩笑地说道:数学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而笔者认为,陈子弘同学是乐在其中的。拿起笔时,他一个人钻研探索;放下笔时,他与一群人玩味探讨。在这个“孤独”的旅程中,还有fff一群老师同学的帮助、企盼与祝福。
正因为他是一个目标明确,独立能力强的同学,因此,他很欣赏fff所提供的平台,以及在多数学校难觅的自由度。他认为这里前卫的教学理念给了他更多的空间提升自己。也正因此,他与“数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