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去博物馆观展、欣赏一场演出已经成为出游的重要节目。“诗和远方”牵手的第一个春节,申城各大博物馆、专业剧院等文化场馆成游客打卡新热点,“艺术大餐”备受游客欢迎。 博物馆里年味浓 大年初一,清晨5时多,73岁市民吴永翔就赶到上海博物馆门口排队,等待参加迎新活动,为新年开一个好头。今年恰逢上海博物馆“馆长拜年”的第20个年头,当天上午9时不到,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为吴永翔等前100名进馆观众赠送新年礼物——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文创三件套。“2000年,博物馆正式推出‘馆长拜年’活动,前些年,100份新年礼物很难及时派发,今年却在短短十分钟内派发完毕。”上博副馆长李峰笑道,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折射出如今市民游客对文化场馆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了迎接新年,今年,上海博物馆首次推出生肖文化特展,展示了刚刚完成修复的商代晚期青铜器——猪卣。卣为盛酒器,猪作为卣的造型非常少见,这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器,一件展品就营造出浓浓的喜庆氛围。记者看到,猪卣由两个相背的猪首合为丰满的器身,双耳向上竖起,鼻子向下略卷起,还有两个鼻孔,嘴部狭长两边角上咧。新年第一天,猪卣首展向每位观众送上新年最美好的祝福。同时,“丹青宝笺:董其昌艺术大展”和“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两大特展在上博举办,再加上馆内十多个常设展览,令上博几乎每天都迎来超过8000人次的峰值客流。 春节期间,申城各大博物馆除常设展览正常开放外,还策划举办了精彩纷呈的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去上海科技馆里看生肖展,已成了众多游客每年必游的项目之一,今年的“猪事皆宜——猪年生肖特展”增设了更多的互动游戏,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观展之余还能体验“小小农场建造师”、“奇蹄偶蹄对对碰”等的教育活动。 郊区各博物馆中,最受欢迎的是嘉定博物馆举办的“远古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此次展览采取不同以往的叙述方式,通过一位学生和一位考古学家的对话,把相对陌生的考古学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把古老而遥远的半坡文化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除了看展,还能参与嘉定博物馆的“我的小小半坡世界——半坡村落房屋搭建”活动,让小朋友们了解半坡村落布局背景及半坡房屋的结构,然后通过画地基,挖柱洞,扎柱子,藤条茎叶缠绕,草拌泥敷面层……一起来动手搭建半坡时代的房屋。 2019年春节期间,上海市各博物馆、纪念馆成参观热点,全市各博物馆参观人数59.56万人,同比上升30%,门票收入1033.73万元,向公众开放展览39场,并举办了109场社会活动。 演出上座率创新高 “白天逛景点,晚上看演出”成为游客出游的一大新时尚。今年,申城各大专业剧场上座率由原来80%左右飙升至90%左右,外地占比明显提升。 春节期间,上海大剧院上演俄罗斯莫斯科芭蕾舞团的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接待观众4488人次,上座率93.5%,外地观众超过20%;初三开始,文化广场法语版《摇滚莫扎特》将热情之火点燃过年气氛,接待观众11334人次,上座率85%左右,近两成观众为外地游客;上海音乐厅上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经典老歌春节贺岁音乐会》,《冰山上的来客》、《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首首经典的红色歌曲唤起人们激情燃烧年代的记忆,上座率高达98%。“为了做好配套服务,大剧院设有两个衣帽和行李寄存处、咖啡厅、艺术品商店等,满足游客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介绍道。 春节期间,迪士尼、豫园城隍庙、欢乐谷、野生动物园、海昌海洋公园都迎来旅游旺季,“旅游+演艺”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方式。迪士尼四个剧场中有音乐剧《美女与野兽》、《冰雪奇缘》、《人猿泰山》、《杰克船长》。城隍庙旅游区每天上演各类民俗演出及非遗项目活动,成为游客来沪旅游的的必选项目。松江欢乐谷今年举办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滑稽戏节,为游客春节来沪旅游营造了浓浓的上海地方文化氛围。位于临港新城的海昌海洋公园则主打氛围营造和动物表演,包括海豚奇缘、虎鲸物语、海狮嘻游记、氛围营造等。马戏城在大剧场、中剧场、流动剧场和商城剧院上演旅游驻场秀《欢乐马戏》、《时空之旅》、《炫》、《俄罗斯大马戏》等50场演出。值得一提的是,代表上海海派文化的上海大世界、林肯爵士乐中心、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也精心策划了春节假期的演出节目,深受来沪游客的喜欢。据统计,春节期间本市旅游演出共380场,接待游客356万人,增幅创近年来新高,拉动文化消费(据旅游部门预测,在沪消费额达66亿元,文化消费按10%估算)可达6.6亿元。 春节期间,上海共有12个专业剧场共上演了26台剧目,共计55场演出,服务观众约5万余人,票房收入约1166.9万元,同比2018年增长25%。另外,旅游演出380场,共接待游客达356万人次。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杨玉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