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周家桥楼道“微自治”增添居民幸福感
2019-2-1 10:43:39发布47次查看
美丽楼道是“要我创”还是“我要创”?周家桥街道动员楼组居民参与楼道建设,探索“共同倡议、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分享”的“五共”自治模式,提高了创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楼道成为了居民共享美好生活的公共空间和邻里沟通的交流平台。
去年,周家桥街道在已有的683个楼道积极推动“美丽楼道”创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街道自身特点,有力有序、分批推进街道居民区“美丽楼道”项目创建工作。
“美丽楼道”创建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社区党建办(文明办)牵头制定了“美丽楼道”创建实施意见,确定创建标准,组织推动居民区建设工作;社区管理办结合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社区自治办指导楼组开展自治管理,充分发挥楼组长的骨干带头作用;社区平安办结合平安小区建设,提升居民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感;社区服务办负责结合“一居一特”等内容,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党政办则专门指导居民区合理使用专项经费。
街道党建办对接“美丽楼道”创建指标及数量要求,制定具体计划,创建目标分解到位,分3阶段在21个居民区全面铺开。重点培育阶段由居委会牵头,建设一批示范楼道;试点推广阶段由居民为主体,居委会全程指导;截至2018年底,已创建楼道207个,完成2018年创建指标(204个)的101.5%。
2016年,周家桥街道党工委命名的第一批21个“美丽楼道”示范楼里,中山公寓居民区的紫杉楼,逐步形成“共同倡议、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分享”的“五共”工作法,每家每户通过众筹资金粉刷楼道、认领环保项目、后期管理岗位化等形式,真正成为了“美丽楼道”的打造者。此后该工作法在街道范围内不断得以拓展。
共同倡议就是由居委会、居民、物业等多方联合,共同发起倡议,特别是对于人员构成比较复杂的小区,从源头引导大家共同参与。仁恒居民区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总户数1663户,其中港澳台及外籍居民占59%,结合这样的人员结构。20号楼由一位来自印度的洋太太发起倡议,最终形成了异域风情楼主题,把各国文化通过楼道这个载体向更多的居民进行展示。
共同设计是楼道主题的设计要以本楼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引导居民找到“最合适”的方案;一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楼道实际条件,比如,范北居民区虽然是一个老小区,硬件条件有限,但他们利用楼梯下、墙面上等等不起眼的地方。使他们的“香书楼”虽然藏身于小巷里弄深处,淹没在老旧公房之中,但仍然散发出阵阵“书香”。二是要善于整合,结合楼道已有资源,比如,天山河畔居民区的23号楼,结合厨余垃圾变废为宝项目化试点工作,将“我与生态环保”的理念贯彻整个设计,居民开动脑筋通过废物利用,旧物改造等方法布置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丽楼道”。
共同参与意味着创建过程中更多的居民参与度,有利于激发主人翁意识,有利于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虹桥河滨花园小区,矛盾较多,第一轮创建时没有参与。近期,经过“听取创建意愿”、“创建方案选择”、“创建方案多轮调整”三个步骤,通过居民代表大会、方案公示等形式让居民在整个过程中发声。1号楼不仅兼具楼道美化的效果,还结合业委会在此办公增设了廉政内容,营造自我约束,大众监督氛围。
共同管理至关重要,“美丽楼道”是否能长期保持生命力,其后期管理尤为重要,依托居民自治提升日常管理能力。要物色好的牵头人,比如,长宁新城居民区的圣约翰小区2号楼,楼内可见各种精致的科普手工小作品,它们都出自一位科协、儿童出版社退休的张老师之手,她不仅定期更新楼道内的陈设,更是在自己家中开设了科普小讲堂,向青少年开放。培育核心团队,比如,虹桥新城居民区12号楼有一支核心团队包括文学底蕴深厚、文化修养高的老领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伦新、能歌善舞的的热心楼组长蔡雅娟、以及善于养花弄草的居民骨干马少贤,再加上其他的热心居民使这个文化楼有形有韵。
共同分享是结果,美丽楼道的创建目的最终还是落到“为民所享”。通过创建改善了楼道脏乱环境,比如,武夷居民区的友联大楼建成于1991年,楼道空间有限,他们就向楼道周边延伸,将原先脏乱差的小块公共空间利用了起来,借“家门口工程”实施之际打造出了一个“家门口的会客厅”。不仅解决了非机动车乱停放、杂物无序乱堆放的难题,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息学习交流的好场所。通过创建也促进了邻里和睦,比如,春天花园居民区原本相对独立的联排别墅区,通过整体规划,将原本不相关的4个门洞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也将几家业主的生活连接在了一起,创建时用于沟通的微信群也被保留下来。
接下来,街道还将把美丽楼道与垃圾分类可视化项目相结合在全街道进行推进,加强零堆物管理力度,让美丽楼道成为文明创建的有力载体。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