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北新泾街道率先将“一网通办”系统接入居民区内
2019-2-1 10:43:23发布51次查看
家住新泾六村2号楼的徐伯伯因患病瘫痪在床,平时就靠妻子潘阿姨照顾着。由于徐伯伯身边需要常有人在,潘阿姨的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小区内。前几天,潘阿姨匆匆来到居委,想问下办残疾证的流程,意外得知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预受理和申请手续,赶忙从家里拿来了身份证明、病史材料等,让居委干部小朱录入“北新泾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2.0”,街道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在收到电子材料后也迅速开启绿色通道,为徐伯伯办理了残疾证申请手续。次日,当居委干部将“残疾等级鉴定申请表”送上门后,潘阿姨还接到了受理中心打来的电话,对鉴定日期以及后续的注意事项进行提醒。徐阿姨直夸:“感谢政府做了件大实事!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北新泾街道有5.3万常住人口,其中,有近四成是60岁以上老人。在大调研活动中,“集中受理期、缴费期排队费时又费劲,进一扇门办几件事要交好几份材料,流程不懂、材料不齐频繁往返跑,下班到家七八点办不了事儿……”这些“槽点”被列了出来。由于这些问题关乎社区居民特别是白领、白发这“两白”群体的实际需求,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工作方法、把群众家门口的事办好,成了综合信息平台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为此,北新泾街道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1.0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改造,在上海率先将“一网通办”系统接入居民区内,通过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医保卡当场换领、居住证申领等多种服务。为了切实服务好社区居民,把这件便民好事做到实处,街道积极培养锻炼复合型事务受理人员,率先编印《北新泾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osm手册》、《“最多跑一次”受理事项》、《“全市通·零距离”受理指南》等,通过小区宣传栏、电子屏和宣传海报等传统宣传载体,结合街道官方微信公众号和中心公众号等线上新媒体,开展实行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宣传推广,让平台系统在更多实践应用得到检验。
经过近一年的场景应用与探索升级,“北新泾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2.0版”日前正式上线。升级后的平台以“全网覆盖、功能补全、服务延伸”为目标,紧贴基层实际,以“多走网路、少走马路”为工作核心,整合居委会标准化建设成果,以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大脑,向处在“神经末梢”的各居民区延伸服务。这些延伸到居民区内的办理点既能完成“一网通办”事务办理的预约,还能委托居民区社工代交材料,行动不便的居民还能享受居委会的上门代办服务,让社区居民彻底摆脱“请假半天、办事又半天”的尴尬。
家住新泾七村的白领王小姐生完宝宝后未曾办理生育金的申领,听同事说这个补贴要“几步走”,不由地有些犯憷。她下班时看到告示栏张贴着便民服务(延伸)点的宣传页,抱着“问一问”的想法走进了居委。当晚值班的青年干部小钱热情接待了她,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将王小姐提供的材料导入“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匹配,并告知王小姐七个工作日内反馈回执,如有困难还可提供上门服务,这让王小姐不停感叹,同事口中的“难题”五分钟就办妥了,让她这样的新上海人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
截至目前,北新泾街道已设居委便民服务(延伸)点15个,贯穿服务平台“数据领跑、干部代跑”为关键、网络问政为补充的新功能,构建服务时间向8小时以外延伸、服务形式更多元化转变的新局面。社区居民前往就近延伸点,通过高拍仪将图像信息传送至受理中心,就能完成预受理及审核工作,可在线完成11个政府部门170项社区事务预受理,还可提交代办服务需求,真正体验“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红利。
据了解,下一步,街道还将以北新泾ai+社区市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发为契机,通过流程再造减环节、缩时间,通过微信或app端研发探索社区政务服务“掌上办事”功能,实现政策、服务、资源精准推送,不断完善北新泾“服务延伸网”,当好社区服务“多面手”,真正将服务创新做到民众的心坎上。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