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嘉定区消息,春节临近,市民餐桌食品需求大大增加,作为上海“郊菜”的重要生产区、“客菜”入沪的主要集散中心——嘉定的“菜篮子”工程能否满足市民多样化饮食需求?在节前又有哪些应对措施?
日前,嘉定区农委通过走访合作社、直销点、田间地头批发市场等场所,实地掌握本区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等情况。
前段时间,嘉定虽受连续阴雨、低温雨雪等恶劣天气,但由于措施有效,本区的“菜篮子”生产不受太大影响。预计,春节期间地产蔬菜将保持货源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的态势。
拓宽蔬菜销售渠道,保障绿叶菜平稳供应
嘉定区绿叶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2018年全区绿叶菜上市量达11万吨左右,基本能确保绿叶菜的平稳供应。此外区农委继续拓宽销售渠道,搭建稳定的产销对接平台。
加快推进“互联网+菜篮子”发展新方式。目前嘉定已累计建成274家微菜场,覆盖48家社区,在实现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产品流通有机结合的同时丰富市场供应,为居民提供价格稳定合理、质量安全可追溯、产销基地对接的新鲜农副产品。
稳步推广“农社对接”平台。联合区内多家合作社进入社区、超市等,直接销售地产农产品。目前“农社对接”已推广至7个社区,日销售额约2.5万元,服务嘉定1.2万多户居民,收到居民一致好评。
“农超对接”打开新局面。探索订单式销售模式。新嘉商投、城市超市等企业的生产基地直接与生鲜超市对接,通过蔬菜平价专柜,减去中间环节,抓源头,保供应,做到全产业链把控。打造从田头到超市、菜场、灶头的直供产业链,实现了市民买菜少花钱,菜农卖菜多赚钱。
监管打假两手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严控品质,加强监管。针对节假日期间农产品销售和消费的特点,嘉定区农委有针对性抽检蔬菜批发市场、园艺场、种植户,合计抽检蔬菜773份,抽检草莓88份。经检测,合格率为100%,确保了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现场查看了29家草莓种植户的田间生产档案、农药仓库,未发现禁限用农药。
严查道口,构筑防线。在前段时间的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嘉定区农委为保证入沪猪肉产品的安全,不断打通监管环节,确保监管环环相扣。联合公安部门打击非指定道口载运动物产品车辆入沪的行为。加大春节前期重大动物疫病巡查力度,落实入场查验、待宰静养等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巩固落实生猪尿样“瘦肉精”的自检和抽检。对辖区内动物产品经营企业的冷库进行了排查摸底。市民只要从标准化菜场、超市购买品牌猪肉,皆可放心食用。
严打假冒,提高防范
自2018年12月下旬,区农委、区经委、公安嘉定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知识产权局、区供销合作总社6部门联合启动为期3个月的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以农村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小餐馆、小商贩等和农村集市、食品批发市场为重点整治对象,严厉打击农村食品假冒、“山寨”、假货、“三无”、劣质和超过保质期等违法违规行为。
春节前期对农村食品市场进行全面“大扫除”,飞行检查了朱桥集贸市场、惠民超市慈竹南店等商家,切实保障农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对华亭佳苑的农村老人们进行了如何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的宣讲,让老人们能够提高自我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