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魔都100:金镶玉传承人曹平 继承发展传统工艺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2019-1-17 6:00:00发布71次查看
“老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
当话题涉及自己的专业领域,惯常随和、话尾总是跟两声笑的曹平,难得霸气一把,语出惊人。
图: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上海非遗“金银玉石镶嵌技艺”传承人曹平
曹平确实有霸气的本钱。1842年,上海开埠通商,长江口的无名小城一跃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来自西方的新的技术、理念、文化在这里登陆,与古老的中国擦出火花。在今天的语境下,这些火花叫做“创新”,百多年来一直闪亮在上海上空。19世纪末20实际初,创新的火花蔓延向中国独有的玉文化,中国玉雕四大流派之一的海派玉雕应运而生。100年后,火花再次闪现,传统的“金镶玉”工艺改头换面,惊起一片赞叹。
曹平就是那个点火的人。
图:曹平金镶玉作品《宝马》
aaaa
视频:金镶玉传承人曹平谈《宝马》的创作经历
有眼不识金镶玉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命人在和氏璧上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是为传国玉玺。秦灭汉兴,传国玉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玉玺于政变中破损,工匠只得用黄金加以修补遮盖。从此,传国玉玺得名“金镶玉玺”,用黄金遮盖玉器瑕疵的工艺也得名“金镶玉”。
在中国人眼中,金代表富贵、权力,是物质丰饶的象征;玉寓意品格、道德,是精神高雅的标志。中国人穷其一生追求的,无非金与玉的结合。所以尽管金镶玉的初亮相并不如何美好,但内外兼备的吸引力实在巨大,很快金镶玉就不再局限于掩饰玉的残缺和瑕疵,而独立成一种奢华的装饰品和手工艺。
让金、玉两种质地、特性截然不同的材料合二为一、浑然一体,金镶玉制作之繁难,与其材质的珍贵和寓意的完满完全成正比。色泽搭配、器形设计诸多环节,切、磋、琢、磨、镶、嵌、焊、錾、锉诸多工艺,哪一处细节稍有差错都将付之东流。历史上,金镶玉一度为皇室垄断,这让它的珍贵、稀有更上一层楼,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见识和眼光的标准。
图:故宫珍藏的清代金镶玉筷子(来源网络)
讽刺他人见识短浅,我们通常会说此人“有眼不识金镶玉”。但曹平的金镶玉,恐怕远见卓识的人也从未见过。
2001年12月,曹平第一件金镶玉作品《岳飞》,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图:曹平金镶玉作品《岳飞》
白玉立体圆雕出骏马和岳飞,黄金做成马鞍、盔甲和武器,一位金盔金甲的马上英雄跃然而出。细观之下,很难不惊叹于曹平对黄金的巧妙运用,既增加了立体感和色彩冲击,又让整件作品与我们印象中的武将形象更为贴近,观众与作品的距离也得以拉近。
然而,仅仅用看的,真正玄妙之处是很难被发现的。
《岳飞》的玉质洁白无暇、色泽莹润,为了不过多的遮盖玉质,黄金盔甲只覆盖了岳飞身体的少半部分。躯干处采用错金工艺,以金丝刻划出战袍的纹理和质地。但一想到还是有一部分玉质将被永久覆盖在黄金饰品下不见天日,曹平还是有暴殄天物的心痛。这份心痛成了最好的创作动力,促使曹平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把黄金饰件全部做成可脱卸式。
图:《岳飞》局部
传统金镶玉工艺,一旦镶嵌完成金和玉再无法剥离。而曹平的金镶玉更像金玉合璧,合体时黄金、宝石能成点睛之笔,剥离开,也能各自独立成完美的工艺品。
金镶玉中,金与玉最理想的关系,大抵如此。
中国人其实做不出西方艺术品
曹平犯过一次傻。
1993年,刚过而立的曹平怀揣推广中国玉文化的梦想,去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注定了绝大部分西方人欣赏不了中国人奉为至宝的玉,哪怕最好的和田白玉,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一块white stone。到一个从根本上不认可玉的国度推广玉雕,可想而知,这项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
然而,抛开推广玉文化的成败不论,旅居美国的经历,倒是给了曹平一个近距离接触西方艺术的机会,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打开了一扇中西结合的创新之门。
图:年轻时的曹平
做为玉雕师,曹平在美国最为关注的艺术形式就是雕塑。观摩了大量城市雕塑以及博物馆里的古代雕塑精品之后,曹平发觉,西方的雕塑作品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主要得益于精准的动态造型和对色彩的运用。
将这些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吸收运用到自己的玉雕创作中,是曹平的创新思路所在。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能使之与中国玉雕语言融合,而不显生硬、突兀。
对于“中西结合”式创新中“中”与“西”的平衡,曹平想得很清楚。“照搬西方雕塑没有意义。事实上,中国人并不能创作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西方作品,就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理念而言,创作过程中无论如何都会受到中国文化、中国理念的影响,从而在作品中留下印记。如果用中国的理念去做西方的艺术品,那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
因而曹平的选择是,在创作造型方面,适当引入西方在物体比例、空间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表现手法,适度增加作品的写实意味。
《宝马》中马丰腴的体态参考唐马,马的造型和身上肌肉纹理的塑造则带有明显的西方雕塑手法
色彩方面,则借助黄金和宝石饰品鲜艳饱满的色泽,弥补玉石色泽温润单一的不足——这也是曹平创新金镶玉工艺的开端。
非遗传承要融入现代美学理念
“像传子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的观念不改变的话,传统工艺传承难的现状很难改变”。
玉石雕刻和金银镶嵌是两个门类的艺术范畴,传统金镶玉,雕玉和镶嵌是两个割裂的工艺环节,需要至少两位工匠先后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人、不同门类艺术从业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难免产生差异。而创作上哪怕一点点的偏差,都会影响最后的作品呈现,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为了有最佳的视觉效果,在艺术上向来追求完美的曹平决定独立完成全部工艺。
图:曹平金镶玉作品
尽管在曹平看来,艺术都是相通的,玉雕和金银镶嵌工艺的不同只在材质和工具,对他来说并不存在隔行如隔山的情况,但向专业人士的学习与请教还是必要的。
可接下来,曹平就在老师傅们那里碰了壁。
老师傅大多还保留着手艺保密、不轻易示人也不轻易授徒的传统观念,曹平学艺无门。这时候资讯日益发达的好处便显现了,跟着大量有关中国传统工艺的纪录片、视频边学习边摸索,倒也让他学成了金银镶嵌,乃至木雕、竹雕、牙雕、贴黄、掐丝等多种工艺。然而提到这个话题,曹平还是忍不住唏嘘:一边是大量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一边是老手工艺人不愿教授技艺的老观念......
图:玉雕、牙雕、木雕、镶嵌等多种工艺在曹平这件作品里得到了统一运用
自己尝过被人拒绝的滋味,也参透了传统工艺传承难的现状,在收徒一事上曹平很是主动:“如果有人来跟我学金镶玉,我肯定会毫无保留的教给他们,我一路积累的经验、磨合的工艺就这么断在我手里太可惜了”。可随后他又无奈地强调“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真正想学的人很少,学生很难找,尤其是年轻人”。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这108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80岁以上的107人,70-79岁237人,60-69岁287人,60岁以上的传承人占比高达58.3%,传承人平均年龄为63.29岁。而根据前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公布的数据,到2018年,前四批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高达78岁。
aaaa
视频:曹平谈金镶玉技艺文化传承
不仅曹平的金镶玉,很多传统工艺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一方面这些工艺难度大、耗时长,学一门手艺的时间动辄5年、10年,在今天的社会节奏里,年轻人很难又这种耐心和恒心。另一方面这些传统工艺和工艺品本身,已经远离今天的生活不再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接受,这意味着学成一门手艺之后也许并不能用来谋生,谁又愿意冒这个险呢?
图:曹平在工作
显然,后者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此曹平也早有认知:“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让传统的东西被年轻人接受,我们这代人有很大的责任。这要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一成不变,只有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美学理念的作品和工艺,才有传承下去的生命力”。
金镶玉就是曹平对“生命力”的一次探索,2015年,“金银玉石镶嵌技艺”(即金镶玉工艺)入选上海市第五批非遗项目,曹平成为这项工艺的传承人。对于新身份,他说“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把这项工艺传承下去,让后代子子孙孙还能看到这项工艺的作品,那就很好很好了。”
人年轻时总想改变世界,所以曹平只身奔赴美国,梦想着几千年历史的玉文化经由他这代人之手登上国际舞台。而越成长越会发现,改变世界的必经之路就是改变自己,所以曹平现在想的,是不断完善自己的金镶玉工艺,给后世留下哪怕一件精品。
回首往事,曹平庆幸自己生在上海。作为与世界交流的最前沿,这座城市懂得如何看待、接受、汲取、乃至创造新事物;也知晓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不迷失自己,保留东方的历史、基因和个性。
曹平和他创新的的金镶玉工艺,是上海城市基因的折射,也将成为海派文化的又一道缩影。
关于曹平
曹平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长兴,对各种牙、角、骨、石、玉、木、金银、和珠宝等材料都有涉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接触玉石雕刻,九十年代初赴美发展。2004年经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作为特殊优秀人才引进,2005年被上海市政府评为第一届上海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在上海创办蓝田山房工作室,2016年被授予“海派玉雕大师 ”称号,同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非遗项目“金银玉石镶嵌技艺”传承人。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