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的这份“制度清单”填补了国内监管空白
2019-1-14 13:17:26发布43次查看
据黄浦区消息:作为中心城区,黄浦也是全市废弃公用民防工程较多的区域,达582处。这些早期民防工程由于年久失修,成为了居民们身边的大隐患。但要整治这些隐患,黄浦区民防办却遇到了棘手难题——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尚无规范标准可借鉴,项目无法归类为一般建设工程,不能在市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开展报建、报监和竣工验收等程序,造成施工难以推进。
针对这个难题,通过大调研不断走访,黄浦区民防办会同区区建管委、区安监局、区房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认真研究,几易其稿,修改完善,制定了《关于退出民防序列公用民防工程隐患整治管理办法》,全方位规范管理该项工作,实现全过程闭环式监管,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管理空白。
在前期排摸过程中,区民防办发现,黄浦的退出民防序列、已废弃的公用民防工程多且隐患大。这些早期民防工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被称为防空洞,大多位于居民区内,由于建设标准和建筑质量不高,多为砖混结构,防护设施简陋,单体面积小,工程结构和防渗功能极差,大部分经过长时间浸泡,洞体结构变形、风化,有的甚至成了居民私装卫生设施的排污池,洞内有毒气体浓度超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为加强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黄浦区去年起对这些城市地下空间中存在的最大安全隐患,全面开展治理。为此,区民防办还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旨在通过集中整治,提高城区公共安全性能,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虽然地下隐患工程综合治理在上海以及国内市场均无技术规范标准,但区民防办不等不靠,通过对前期工艺经验积累,2017年,委托上海市技术质量监督局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共同制定了《退出民防序列公用民防工程隐患整治管理要求》(q/hpmf 0001—2017)企业技术标准,明确了工程整治物探、施工图设计、施工、沉降监测、材料检验、监理、项目管理等具体的工艺标准和操作规范。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的法规依据,使得隐患工程整治缺少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这一重要环节,无法在当前网上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进行报建、报监以及竣工验收等程序,导致已完工的工程迟迟不能验收。
去年,在大调研中,施工企业、监理方等多个层面都集中反映了该瓶颈问题。区民防办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会同区建管委、安监局、房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从规范性文件层面进行研究,经过几易其稿,形成了《黄浦区退出民防序列公用民防工程隐患整治管理办法》(初稿),在区法制办的大力支持下,该方案得到了市法制办的认可并提出了意见建议,之后又在上海黄浦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最终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管理办法》(黄府规﹝2018﹞3号)作为黄浦区规范性文件于去年8月27日正式印发,并于10月20日通过区人大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
该《管理办法》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在隐患工程整治中的管理责任,形成了隐患工程整治从报建、报监到竣工验收的闭环式政府监管机制,该《管理办法》也是我国首部地下隐患工程整治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为全市乃至全国面上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隐患工程整治成功经验。目前,该《管理办法》已作为区民防办大调研中的制度清单内容,推动完工工程的验收,从而加快隐患工程整治项目的工程进度。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区隐患工程整治项目的工程竣工验收工作进展良好,截至去年年末,验收小组已对160个工程进行了工程质量验收。通过大调研形成的制度清单,使地下废弃隐患工程整治工作得到了顺利推进。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