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著名台词译为“在还是不在”
图片说明:濮存昕、李健鸣、王安忆、李六乙(从左至右)进行现场对话。 蒋迪雯 摄
《哈姆雷特》
最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翻译选择用最简单的“在还是不在”来表达。李健鸣认为,人们过多强调了这段台词,反而忽略剧中其他精彩之处,如国王的忏悔,哈姆雷特对人、世界和丹麦的看法。
1月16日至17日,由著名导演李六乙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上海是该剧继去年11月北京首演后的第二站。7日,李六乙携《哈姆雷特》主演在上海大剧院举行“我们的哈姆雷特”主题活动,并邀著名作家王安忆、剧本翻译家李健鸣等分享心得。
话剧对话仿佛抛彩球
王安忆认为,莎士比亚为小说家提供了无数情节模式,比如《驯悍记》虐待片段在《呼啸山庄》《牙买加旅店》被“重复”。无论《哈姆雷特》争夺王位、要不要动手、误杀,还是《李尔王》分家产等情节,放在今天都可以拍成电视连续剧。在她看来,莎士比亚虽然写的是宫廷故事却在市井大受欢迎,“他让人生意义、艺术价值等广为传播,深入每个普通人心中。”李六乙表示,此版《哈姆雷特》所用译本为李健鸣所译,她曾翻译过多部莎士比亚作品,是一位既了解戏剧又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翻译家、作家。作为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的一部分,为还原莎剧的本真并让当代观众欣赏到易懂又不失文学性的演出,重新翻译经典剧作并启用新译本是此版《哈姆雷特》前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李健鸣透露,《哈姆雷特》最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她选择用最简单的“在还是不在”来表达。她认为,人们过多强调了这段台词,反而忽略剧中其他精彩之处,比如国王的忏悔,哈姆雷特对人、世界和丹麦的看法。在翻译过程中,剧本中的对话始终是最棘手的部分,“话剧对话仿佛抛彩球,角色们必须彼此接住,然后抛出。一旦对话出现拖拉或者停顿,一定是翻译者犯错误了。”
“哈姆雷特”是演员的标杆
剧中饰演哈姆雷特的是著名演员胡军。在李六乙看来,“在中国人饰演的莎士比亚角色中,胡军的‘哈姆雷特’将是里程碑式的呈现。”胡军表示:“哈姆雷特”是演员的标杆。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排演的《哈姆雷特》都有各自的精神需要去传承。他属于全人类,是人性化的存在,凡是人性的东西都不会过时,他永葆生命力。
在剧中饰演丹麦国王和老王鬼魂的是著名演员濮存昕。濮存昕是中国演出莎士比亚和契诃夫作品最多的演员,他表示:“莎士比亚的文本是全世界的宝贵财产。中国人对莎士比亚要有自己的解读,这种解读离不开莎士比亚的文本,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文化,结合中国创作者们的生命状态去发现。这一定是中国式的、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