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社区治理比喻为培育苗圃,那么自治共治就是滋养苗圃的土壤,走访调研就是灌溉施肥,工作方法就是阳光雨露,在一线出谋划策的意见领袖就是辛勤园丁。
随着嘉定区南翔镇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大型居住社区、经适房居民区、动迁居民区以及商品房居民区的建设和规划,预计导入人口将达到30万。
目前,南翔镇共有27个社区居委会(含3个居委会筹建组),专职社区工作人员201人,管理居民区156个。庞大的人口和居民区数量给社区自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如何打破社区治理工作壁垒,使社区治理实现从自治到共治?
南翔镇围绕社区治理如何从“盆景”提升到“苗圃”展开调研,不断凝练提升“五众自治”法(众人走出来,众人说出来,众人议起来,众人动起来,众人聚起来),使社区治理工作芬芳满园。
自治共治发酵“肥沃土壤”
“全镇这么多居民小区种类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如何打破居民活动用房,由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的传统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四年前,南翔镇政府统一收回原有外租居委用房共计3236.7平方米作为居民活动用房,统一取名为“邻里汇”。短短几年间,南翔以“邻里汇”为载体,迅速成为社区治理的肥沃土壤。
绿色健康、助老敬老、文化、人文关怀、公益、平安、博爱、互助、服务9个主题的自治特色也在南翔社区中逐渐形成。
“丰翔邻里汇”引入辖区内商业团队,借助第四方力量参与运作;“虹翔邻里汇”引入社会专业组织,参与活动用房管理;以“体育健身”为主题的“芳林运动汇”、以“文化体育”为主题的“天恩邻里汇”逐步完善。
走访调研既要“灌溉”又要“施肥”
楼道建设有什么需求?文化特色有什么不足?公共空间设置是否合理?小区硬件配备是否到位?南翔镇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先“灌溉”后“施肥”。
需求导向加强“灌溉”
从完善服务功能、强化人文特色、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公共空间等方面确定了45个符合社区实际的“微更新”项目。针对18个重点项目,通过引入高校专业资源,共同有序推动项目落实,截止今年10月底,4个重点项目已经完成。
发展基金精准“施肥”
在镇级层面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与财政资金形成互补;南翔太茂出资成立南翔太美社区发展基金,首批捐赠资金100万元,定向为东社区公共区域维护更新服务;遥薇集团出资成立的心手相牵社区公益基金会,为社区自治微项目投入项目资金8万元。
社会组织提供“养分”
众多社会组织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新鲜“养分”。白玉兰公益发展中心、五彩亲子公益发展中心探索出全新社区邻里汇运营模式,宁远社工事务所的参与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
特色工作法堪比“阳光雨露”
德华社区“三角铁”工作法、丰翔社区“四步走微”工作法、永翔社区“楼道三人行”工作法、古猗园社区“五民”工作法等十多种工作方法在南翔遍地开花,这些工作法如同“阳光雨露”滋润着“花圃”。
白鹤社区借助“同一屋檐下”居民自治理事会平台启动“微心愿微服务”工作室,既弥补老社区硬件上的不足,为居民实现各种“微心愿”。
新翔社区作为南翔镇首个经适房小区,推出了“搭积木”工作法,民主、民生、民心三大块“积木”构建社区主体结构,再将社区居民这块实体填筑其中,打造一个团结、和谐、美好的新社区。
“群英荟”出谋划策当“园丁”
热心公益的“蓝天妈妈”宋妮娜、热心能干的“调解达人”徐银龙……他们是谁?他们正是社区自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意见领袖”,他们这群人还是南翔“群英荟”的一员。
“群英荟”创新社会活动平台,发挥人才荟萃智力优势,将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居民等组织中的“意见领袖”纳入到治理体系中,把体制外力量整合到体制内,把体制外工作放到体制范畴内来做,完成多元化主体从参与社区“小家”建设到参与全镇“大家”建设的意识转变。
随着南翔“群英荟”实体化建设推进,党政引领下规范有序的合作治理,成为南翔社区共治的指导理念和建设方向。这些“意见领袖”是居民自治的“园丁”,促进居民互相交往、互相熟悉,使社区温度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