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这里的居民此前要拎马桶 现在原地住上了新房
2018-12-25 9:09:39发布50次查看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黄浦区老城厢内的复兴东路404弄小区,感觉可以用四个字形容:“脱胎换骨”。
9幢新建的3层楼建筑,外立面是类似石库门的假清水墙砌成,镂空的窗户镶嵌其中,显得十分清新。随便走进其中一个房间,内部均有独立的厨卫,顶楼的人家还有一间小阁楼。房型十分紧凑。
据了解,此次整体改造工程,将原房屋搭建部分全部拆除,恢复原有三层坡屋面住宅原貌。将原合用厨房、无卫生设施状况改建为紧凑型厨卫独用,改善居住功能并尽可能独用成套,使居民告别倒马桶的日子。不仅如此,还实现了管道煤气入户等小区内建设综合配套设施改造,并建设半地下室非机动车停车库,解决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等。目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156户居民本月底就可以拿到房门钥匙,届时即可拎包入住。这些居民正是复兴东路404弄的原住民,而他们的家的位置,绝大多数都是原有的楼层和方位。
复兴东路404弄小区,为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小梁薄板结构的公房,有公共厨房,但无卫生设施,居民居住环境比较差。比如,9号刘阿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挤在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内,与周围两户邻居合用一处破旧小厨房。由于缺少厨卫等生活设施,不少居民都搭建了违建,主要是用来烧饭、洗澡与上厕所。10多年前,刘阿婆也在自己门口搭建了一处违建小厕所。
在去年启动的黄浦老城厢综合环境整治中,工作人员发现这处小区违建多达227处、5100平方米,再加上房屋年久失修,存在严重消防安全隐患。要消除这些隐患,首先要拆除违建。考虑到这些违建内都是居民生活所需的厨卫设施,黄浦区希望能在拆违同时同步推进民生工程,为居民改建与新建厨卫设施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4月下旬,政府征询意见到居民签约同意搬离,仅用了1个月,且实现了居民“100%同意、100%签约、100%搬迁”的三个“100%”。在政府征询意见之初,小区中不少居民就自发组成“游说队”对周围邻居做动员。住在复兴东路404弄12号的居民小臧是“游说队”中的一员,她出生在这里,如今与父母、丈夫带着8个月大的儿子住在这里。小臧说,她和不少居民去看过了一街之隔的聚奎新村小区,那里的老房去年经政府整体改造后,完全变了模样。“原来和我们这里环境差不多,但现在聚奎新村里里外外都是新的,房屋美观了,环境变好了,住着也舒服。”所以,得知复兴东路404弄会被进行改造,小臧他们就开始挨家挨户地动员周围邻居。
小东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复兴东路404弄改造工作,按照“群众自治”的方式:在向居民宣传“违章必须拆除”“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必须消除”前提下,听取居民意愿和改造意见;居委会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发动居民自己讨论如何在“违章必须拆除”的前提下,进行生活条件的改善,引导居民统一思想;通过楼组长、积极分子、志愿者等,动员居民配合政府改造工程;由区房管局牵头,制定改造基本原则;将基本原则向居民公告,组织居民签约与全部搬离过渡。
黄浦区副区长洪继梁告诉记者,2011年征收新政实施以来,在推进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征收改造的同时,黄浦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历史风貌保留保护综合试点。针对重点区域,黄浦区还开展更新实施方案编制,在中部聚焦老城厢片区,突出保护性更新理念,开展老城厢地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黄浦区按照“留改拆”总体思路,以加强风貌保护、深化城市更新、改善社会民生为核心,努力寻求民生改善与风貌保护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结合点,积极探索符合老城厢实际的旧改新路。
其中,区房管局牵头相关街道及职能部门,通过进一步优化流程,积极探索老旧住房更新改造的可行性。市房管部门对该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在项目立项、方案评审、政策落地等关键环节,给予了许多具体指导和帮助,为老旧住房“非标准化”的改造模式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