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45种过黄浦江的打开方式,都get了吗?

2018-12-20 5:39:45发布70次查看

  对于浦东的老居民来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话应该是印象再深刻不过了。
以前的浦东交通和购物都不方便,有浦东老居民回忆道:“浦东交通不方便,购物也不方便,居民买东西,全都要到现在的崂山新村,以及东昌路,这一块地方还有点商店。”
而如果要买大件商品,或者好的东西,就要到浦西去。
到浦西去,唯一的方式是乘坐摆渡船。
那时的黄浦江称得上是天堑,若碰到大雾天轮渡停运,就会有两三万乘客积压在码头上。
回忆起当年的情况,有亲历者说:“有一天大雾,轮渡班次减少,坐轮渡的人特别多,我妈160斤的人,在上轮渡的时候愣是被人挤到双脚离地。”
28年过去了,滔滔江水分隔开的浦东与浦西,现如今已经被四十多条越江交通线密密地织在了一起。
无论何时,无论什么天气,无论在上海哪个区,打开导航软件,从过去的轮渡到接连架起的一座座大桥、水下的隧道和地铁线路,我们总能有不止一种便捷的过江路线。
短短28年间,一项项越江工程让“天堑变通途”成了现实。
这些工程始于何处,又是如何开展起来的呢?
迎春路520号,浦东新区档案馆,这里收藏着许多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档案资料。
早在1980年,世界著名的结构工程师林同炎就设计了“黄浦江大桥”,要把浦西的繁荣延伸到浦东去,这是南浦大桥最早的雏形。
后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浦大桥经林元培之手,设计、定稿,最终架在了浦江之上。
1991年12月1日,南浦大桥建成通车。
从空中俯瞰,大桥宛如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圆了上海人“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梦想。
总设计师林元培说:“在黄浦江上造大桥,是三代工程师的梦想。我们老一辈的总工程师等一辈子都没等到。今天我倒等到了。”
设计者 林元培
南浦大桥之后,林元培又相继设计建造了杨浦大桥、卢浦大桥,将浦东浦西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有位法国银行家曾这样调侃过上海的交通:我从香港飞上海只要一小时五十分钟,但从虹桥机场到外滩却要一个半小时,乘轮渡到浦东还要花四十五分钟。
现如今,一项项越江工程将过江的时间压缩再压缩,让整个上海更加四通八达起来。
除了现有的43条越江通道,地铁14号线、昆阳路越江大桥正在齐头并进地建设之中,黄浦江上即将建成第45条越江通道,将浦江两岸连为一体。
这些大桥、隧道和地铁线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变成了一个个简单的名字,这份便捷也早已成了习惯。
然而在浦东开放开发的28年里,从想法到建成之间,却是一条困难重重的路。
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挂牌成立
不知你是否知道,越江工程之中,曾经还有过“桥隧之争”;关于上海的发展,曾有“北上”、“南下”、“西移”、“东进”四个方案;在选择浦东的开发模式时,研究者考察发现“经济特区”不合适,于是发明了“新区”……
如今这些不为人熟知的、浦东开发开放背后的故事从档案馆、研究院,还有亲历者的记忆里,走进了镜头中,让我们得以呈现这一部《浦东传奇》。
第一集《到浦东去》的导演张艳芬回忆起拍摄时说道:
“从1992年开始,‘地图老人’沈入群连续15年绘制浦东地图,他的地图记录了浦东的成长,见证了浦东的奇迹。
82岁的林元培院士,气质儒雅,精神状态极佳。而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严谨的态度。
原上海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佳能,讲起浦东开发开放之初的故事,我们看到他眼神里光彩依旧。
从沈入群,到林元培,再到李佳能,他们记录了历史,见证了历史,更创造了历史。饱满的激情、严谨的态度、坚韧的毅力,正是他们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书写出了今天的浦东传奇。”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