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从“菜篮子”“米袋子”见证宝山的农业贡献

2018-12-18 15:15:47发布67次查看

口述主人公简介:
  蔡伟民,1949年生。曾先后任五角场镇党工委书记、宝山区蔬菜办主任、宝山区农委党委书记等职。自1984年任宝山区(县)人民政府蔬菜办公室主任以来,主持“南菜北瓜”、“南场北移”等战略工程,带领农民群众用艰辛与汗水描绘出宝山“菜篮子”工程的宏伟蓝图。
  曹金兴,1950年生。曾先后任宝山区农业良种繁育场主任、场长等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小麦、水稻等引种与良种选育工作,先后成功培育“宝农2号”、“78-27糯稻”、“宝农12”、“宝农14”、“宝农34”、“宝农202”、“宝农219”等新品种,尤其是“宝农34”品种,连续六届获得上海市优质稻米评比金奖,至2010年已累计推广种植20万亩,产生社会效益1.4亿元。曹金兴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名副其实的充实宝山“米袋子”的第一人。
  承载历史荣光走进创新时代——从“菜篮子”“米袋子”见证宝山的农业贡献
  口述:蔡伟民 曹金兴
  采访:张丽 何军 张祖航
  整理:张祖航
  宝山作为上海第一个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都市郊区,率先承载着市区部分功能转移的重任。作为上海重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宝山长期供应着市区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20世纪末,宝山蔬菜产量曾站上15万吨的高位,占全市蔬菜产量的80%,对全市蔬菜供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宝山良种场选育的“宝农34”大米2009年获得上海首届优质稻米品鉴评比唯一金奖,并且连续六届蝉联该奖项金奖;培育的上海白猪(宝系)还曾作为“供港猪”远销香港,名噪一时。目前,宝山农业走的是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优化农业结构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努力建设集生态功能、服务功能、经济功能于一体的与宝山现代化滨江新城区相匹配的现代都市农业。宝山农业往绩可述,来绩无穷。徐徐展开宝山农业四十年发展的多彩画卷,一条以科技为罗盘、勤劳为双桨的航迹脉络清晰可见,养育后人、激励后人。
  “菜篮子工程”的提出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仍实行计划经济。买粮食需凭粮票,买饭需要饭票,买布需要布票……票证,是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当时市场上副食品供应紧张,对大白菜、萝卜、葱、蒜、豆制品、副食调味品、蛋糕、糖块也采取按城镇人口分配,限量凭票证供应政策。
  1986年,江泽民同志从国家电子工业部调来上海任市长,目睹上海市区副食品短缺的严峻问题,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江泽民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在上海率先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开全国之先例。江泽民说,这不仅仅是市民吃菜的问题,一旦搞不好就成了政治问题,看样子搞好这个问题要将其作为一个工程、系统来抓。所以“菜篮子工程”应运而生。
  继上海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学习、兴起“菜篮子工程”建设热潮。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前,上海地区种菜、种粮食都是高度计划的,市区有多少人口,按照人均一天消费300克蔬菜的量来计算,需要多少重量的蔬菜,转化为需要多少面积蔬菜田来种植,然后将面积切割分配到每一个近郊县,下发蔬菜生产指标,确保一年蔬菜的上市量。当时的宝山县,南部有五角场、江湾、庙行、大场、彭浦五个蔬菜乡,拥有37000亩常年蔬菜地,除了自给自足外,负责市区相当部分地区机关、单位、高校、社区的蔬菜供应。“菜篮子工程”提出后,高度计划的种植模式逐步放开,从之前的“管八放二”到“管七放三”,再到全面放开,最终在1993年国家取消了对副食品的计划管理,完全交由“一双看不见的手”——市场来配置资源。
  1991年,孟建柱任上海市农村工作党委书记,继续推行系列改革,进一步加快完善“菜篮子工程”建设,解放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基本解决城市居民日常农副食品的供给问题。
  小推车进城的大队伍
  曾任五角场镇党工委书记、宝山区蔬菜办主任、宝山区农委党委书记的蔡伟民回忆,“菜篮子工程”建设初期条件非常艰苦,可谓筚路蓝缕。由于没有专门的蔬菜运输车辆,农产品全部是靠着人力小推车推进城的。那个时候,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从蕰川路到沪太路,小推车运输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后来,又经过短暂的拖拉机运输时代,但是鉴于拖拉机的安全性能较差,同时在市区噪音大,影响市民日常生活,于是在鸿福景(音译)副市长分管农业期间,主抓“菜篮子工程”专用车建设,结束了拖拉机运输蔬菜的历史,“菜篮子工程”专用车历经完善,沿用至今。
  蔡伟民老先生介绍,当时在宝山县,农业是第一产业,最重要的产业。1988年,宝山县、吴淞区“撤二合一”建立新的宝山区之后,宝山的农业实力依然雄厚,在“菜篮子工程”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当时全市有大约18万亩常年蔬菜地,而我们宝山就有3万多亩蔬菜地,面积达六分之一,因而我们宝山的产量也占到全市上市蔬菜总量的六分之一多,就是全市每上市六斤蔬菜,就有一斤多是来自宝山的。这个比重在辖区面积不占优的郊区是个很可贵的数字,凸显了宝山农业对于全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初期,交通运输不发达,加上各地政策保护,导致外地蔬菜进不了沪,完全需要上海自给自足。而上海当时约1300万人口,每天需要消耗近5000吨新鲜蔬菜。上海人酷爱绿叶菜,曾任上海市长、市委书记的朱镕基曾这样评价过上海人对于绿叶菜的喜爱:“三天不见靑,两眼冒火星”。这让上海的近郊县,尤其是临近市区的宝山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苦心人,终不负,宝山区最终出色的完成了市里交给的任务,按时足量保证了市区蔬菜的供应。“我们南部的蔬菜区的菜农真是辛苦,一年只放3天假,那就是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和初二,这样才保住了上市的蔬菜量,完成了市里交给我们的任务指标。”每每想到这段时光,曾任宝山区蔬菜站主任的蔡伟民总是动情万分,想起自己带领菜农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火朝天的场景。
  “南场北移”战略调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加之地铁、桥梁等市政重大工程的建设,宝山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从1991-2000年10年间宝山耕地面积锐减了近30%,据2000年末的统计数据,宝山区农业人口的人均耕地拥有量仅1.28亩。面对新形势,宝山区委、区政府主动作为,分析研判,作出南场北移、南菜北移的果断政策,将南部蔬菜基地、养殖场等逐步迁至北部棉粮地区,激发北部农业生产活力。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是,利用引进的以色列大棚种植技术在罗店镇建设了占地45亩的现代化蔬菜园艺场,该园艺场成为宝山现代化农业的窗口,凸显了宝山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象,引领北部粮食地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改种经济性作物,三年内新建菜田8750亩。同时,先后北移了8座万头以上猪场和万羽以上的鸡场,一系列北移工程的实施为稳定副食品基地、保障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占宝山区耕地面积45%的长兴、横沙两岛划归崇明,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几近腰斩,多方面因素促使农业发展重心转移至宝山北部地区。之后,宝山农委按照“减粮稳菜、扩绿保果、减猪增奶”原则,围绕完善三个“三分之一”的种植布局,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林牧渔齐放异彩
  通过“南场北移”战略调整,宝山农委从大局出发,科学规划,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行结构调整。“十五”期间,各项农业成果相继出现,呈现一片兴旺景象。
  “宝农34”优质稻米选育成功。90年代初,宝山区良种繁育场曹金兴带领科技人员,以前瞻的目光,将育种工作由原先的以高产为目标转向以优质兼高产为主攻目标,历时十余年,于2003年成功选育优质稻米新品种——宝农34,并先后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奖、获国家品种保护专利,经国家农业部稻米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各项指标达到部颁优质米标准。该大米营养丰富,形态丰盈饱满、色泽晶莹柔亮,煮饭软而不粘、冷后不硬,熬粥清香纯厚、口感糯软。2009-2016年连续六届荣获上海市优质稻米评比金奖。
  鮰鱼人工繁殖和池塘养殖技术获得成功。鮰鱼,作为宝山著名特产,产于长江口宝山、崇明一带,因回同音,民间通称回鱼,学名长吻鮰。鮰鱼兼有河豚、鲫鱼之鲜美,而无河豚之毒素和鲫鱼之刺多。鱼不仅好吃,且有补中益气、开胃利水之功效。不过由于近来环境变化和捕捞强度过大,其资源濒于枯竭,无法满足市民消费需求。宝山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经过潜心攻关,成功实现了人工繁殖和池塘养殖,如今池塘单养亩产可达400-500公斤。
  上海白猪(宝系)瘦肉系品种形成。从1988年起,经过杂交阶段及六个世代的选留,宝山农业科技人员选育形成了一个瘦肉系品系,并于1996年9月通过区科委鉴定,瘦肉率比原系提高了7.47个百分点,且其它各类指标也比原品系有明显的提高。该品系猪曾荣获国家农渔牧业部(现农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还曾作为“供港猪”远销香港。
  宝杨系列黄瓜大规模种植。宝杨黄瓜是由宝山本地的杨行黄瓜与外地的津优黄瓜(音译)杂交选育出来的杂交一代种,瓜形美观,品质好,种瓜皮黄色。比杨行黄瓜早收5-6天,产量比传统的杨行黄瓜增46%左右,亩产2600-4000公斤,属耐病型。
  除了上述品种品系,宝山农业科技人员还培育/选育出江丰花菜、长江口大闸蟹、青菜605、紫棉1号茄子、宝粉1号番茄等宝山名优特产。
  战略收缩
  进入新时期,随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农业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业发展面临着空间越来越狭窄的局面。面对这种局势,如何破局,是关系到宝山农业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唯有准确定位,把握机遇,方能突破发展瓶颈,创出一片天。
  战略收缩。2015年起,全面整顿涉渔“三无”船舶,还城市碧水蓝天;2016年起,全面实施退养政策,规模化养殖的猪场、牛场全部外迁,还农村一份清洁。战略收缩不是被动收缩、被迫撤退,而是主动作为,集中有限资源,精准发力,实现绿色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战略收缩是一个基本面,而两个支撑点就是科技与改革。
  华山一条路,科技来兴农。目前我区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率已达100%,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率也显著提升,科技在农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7年宝山蔬菜面积达3.4万亩,年上市蔬菜15万吨,年均亩产量4488公斤,通过引进以色列大棚等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至1995年,全区蔬菜面积虽降至1.8万亩,较87年减少了88.6%,但年产值仍保持在13万吨,亩产量7327公斤,较87年提高了63.2%,实现了“减面积,不减产值”的目标,保证了全市“菜篮子工程”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一组数据充分体现了科技在蔬菜生产方面的巨大作用。这是战略收缩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保障。用科技破局,提升发展质量,走好新时代的宝山农业发展之路。
  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优生态,激发内在活力,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深入推进宝山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新阶段,新陆村设施菜田、海星村110亩标准水产养殖场、罗店食用菌产业基地(三期)稳步推进,实施粮食绿色高产创建,建成11个水稻示范方、4336亩示范面积,42家企业391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认证后监管实现全覆盖,抽检合格率100%,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创新精致的都市农业
  历经战略收缩,目前宝山的农业状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整体规模小;二是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不断趋近;三是自然村落分布零散;四是农村集体经济发达但不均衡;五是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但结构性问题突出。针对以上存在的客观现实,宝山农业目前走的是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道路。
  现代都市农业,首先是依托都市、服务都市的绿色农业。宝山农业将定位好服务角色,为都市发展提供新鲜蔬菜、优质稻米和特色水产品,体现其生产功能。现代都市农业,也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与农业经济良性循环,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重要场所,还能改善局部微气候,体现其生态功能。现代都市农业,也必然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绿色农业,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宝山农委将继续加大农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学素养,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使宝山的新型农民成为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知识型职业农民。现代都市农业,也是“都市之肺”,营造城市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通过体验式旅游,提供市民与农民之间社会交往的机会,提供休闲观光农业、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场所,体现其社会功能。
  对照系列发展目标,宝山农业进入了动能转换期,传统发展的动能正在减弱,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孕育,宝山将初步建成一个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改革开放40年,站在新的起点高度,宝山将围绕农业更绿色,聚焦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统筹考虑农业规模化连篇布局,实施新一轮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以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为依托,建成市民家门口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更加注重农业生态保护,启动宝山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优化投入品结构,实现化肥农药持续减量;逐步减少小麦种植,扩大绿肥和冬季深耕晒垈。促进耕地养种相结合。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进一步调优种养殖结构,增加优质稻米种植,发展受欢迎的特色优质绿叶菜品种,促进特色水产养殖发展,提升宝农34大米、罗麦10号小麦、宝青1号蔬菜、宝杨黄瓜的保育种水平。增加绿色优质安全放心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产品绿色认证比例,实现地产农产品绿色认证“0突破”。
  改革开放40年,站在新的时代角度,宝山将围绕农村更美丽,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短板以及农村生态建设短板,借势中小河道治理、“减量化”和“五违四必”等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田网、路网、林网、水网建设。全面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在农村示范基地、生态休憩林地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聚焦12个线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打造7个重点发展项目,形成两个聚集区:以沿江农业生态旅游区为标志的罗泾绿色生态特色小镇和集古镇历史文化、宝山寺宗教文化、闻道园江南水乡文化为一体的罗店江南历史文化名镇。
  改革开放40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宝山将围绕农民更富裕,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的基础上,强化后续管理,推进农用地流转市场化建设,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纳入公开市场交易平台规范进行。扎实稳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建立新形势下村级组织基本运作经费公共财政分级分类托底保障机制,促进经济薄弱村健康发展,以合作开发产业园等途径,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方式,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促进汉康、超大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指导、协调三家村合作社、聚源合作社等农业蔬果专业合作发展壮大。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国上下正掀起一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宝山正着力建设“两区一体化”升级版,围绕“迈向更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目标,宝山农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补短板、破瓶颈、创特色、出形象,实现农业更绿色、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农民与市民的全面发展、农村和城市的全面进步。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