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高中生法治辩论邀请赛如期鸣锣开赛,由于多所重量级市重点如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的加入,本届比赛的角逐更加激烈,出线难度也阶梯式上升。
德法共育 捷报频传
我校作为以“尚法”为特色的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更是积极备赛、沉着应赛,在初赛中以绝对优势连克嘉定一中、南洋中学冲进市12强。虽然仅有5天的准备时间,但是校辩论队队员们顶住了各方压力,在赛场上激荡青春,大展附中学子风采。经过多轮唇枪舌剑,反方二辩佘欣莹同学将最佳辩手收入囊中,队员们最终以大比分战胜了去年冠军建平中学,以小组总分第一的辉煌战绩刷新了附中辩论的历史。
在赛后点评环节,来自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律师协会的评委给予我校辩论队极高的评价,他们提到“华政附中的辩稿逻辑性强、论点有深度、论述很专业”、“这是我们今年看到的最精彩的一场辩论赛,不输大学生”、“反方四辩稿听得热血沸腾,作为高中生能够引经据典,站在人性的高度,有价值弘扬实为不易”、“我们看到了华政附中在尚法教育方面的诚意和成果”。
大学指导 法学助力
团队的队员们因彼此之间的辩论而相互了解,更有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研究生做指导。队员们平时讨论辩题时各抒己见,思想自由,有些队员的嘴里不时会跳出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让大家不禁捧腹大笑。但在赛场上,我们的思想是统一的,并配合默契,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形成多股如无尽长江的滚滚合力,从而赢得比赛。
区域联动 司法支撑
为了对辩题“公民纳税应该主要靠法律/道德”有更进一步的了解,9位队员在刘美月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长宁区税务局。会议室里,倪春雨老师热情地为队员们讲解税务局目前的收税情况,税务局基层部门的税局评估,检查概况和税务人员理想中的税收状况,并耐心地解答了队员们关于税收不同方面的问题。队员们在与倪春雨老师的交流中,对辩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进一步完善了正反双方的观点。
名师座谈 思维提升
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队员们在繁忙的校园生活中挤出时间,先后两次来到上海政法学院参加赛前培训和开幕式,优秀辩论指导老师白翔飞引经据典、才思飞扬,他对于人工智能辩题的解读让队员们体验到各种奇妙的思想,了解到一个辩题之后所蕴含的丰富知识,让大家受益匪浅,而之后我们讨论辩题也不再只关注表面,而会发散思维,寻求其中的真相、形成过程和后续发展。
校本课程 系统培养
除了强大的外援后盾,学校也为辩论队配备了两位校内指导老师-刘美月老师、陈傲云老师。两位老师指导同学们解读辩题、确定论点、搜集素材、撰写辩稿、构思攻守、锤炼表达、调整心态,努力让让每一位辩手在赛场上充分施展辩才,收获成长。经过几年的历练,两位老师也逐渐成长为可以独立从事辩论课程开发、辩论赛事指导的尚法专业教师。他们制作的华政附中辩论系列慕课已在上海市名校慕课网上线,并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
辩论不仅活跃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更被学校纳入校级拓展课程,学校组织专家、教师编写了《从0到1学辩论》校本教材,与校园模拟立法、模拟听证、模拟庭审、模拟仲裁、模拟调解构成了华政附中尚法特色系列课程,形成完整的法治教育闭环生态系统。在今年12月18日我校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创新协同中心共同主办的华政附中2018年宪法宣传教育暨“尚法节”主题展示活动中,大家也将看到辩论队员们的身影,敬请期待!
赛后老师说
刘美月:每个辩题都关照社会法治热点,每个辩题都是跨领域的智力较量。从范冰冰偷漏税案到提高个税起征点,从为娃哈哈集团修改税法到诚信纳税信用评级制度,从司法领域的人工智能化到人与机器的伦理厮杀,我们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我们一路走来,弦歌不辍。
初赛奋战两个月,连克两所市重点,复赛遇到考试周,准备五天,在绝望中突破重围。同学们在不断创造奇迹,他们就是奇迹本身!感恩学校、感恩年级组、感恩同学们、感恩家长们、感恩战友们、感恩对手们,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我们明年见!
陈傲云:忆之,流淌心间,盈满不泄;观之,扶摇画中,流连失神;言辞,在进逼中迸发张力;头脑,在压力中扩充智慧;一群打卡少年,在小段旅程中行走,为团队逼升自我,为战友默为枝条;压力,烦恼,失望,伤心,但每当深夜打卡之时,掩饰不住的是脸上发自内心的微笑;快乐的产生,不由人定,发由心生;今日胜利长啸会慢慢淡忘,但团队之情、友谊之光永难磨灭。打卡少年,光芒长照,快乐永存。
朱煜(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居居能陪你们打辩论的日子就这么多了,回想来也算倾囊相授了,希望你们能或多或少受些启发。无论如何,大家都辛苦了,一切都比预想来的更好,以后得高考要加油了,这段经历对你们来说绝对是宝贵的,以后会明白的!我们江湖再见!
朱逸凡:带队老师的辛苦只有经历过的同仁们才知道,各路幕后英雄们都超棒的。看到同学们赛后鼓励对手时的落落大方、感恩导师时的情真意切,尤感欣慰。
才智纵横
王仲文: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理解法律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实践它。而学习经验,正是人工智能的长处。在法律人工智能判案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总结出的法律价值,可能比法官的个人判断更符合法律精神。
林骏韬:智慧法院的建设,就是司法迫切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人工智能因精通法律,铁面无私,根源上抑制同案不同判,这回归了审判工作的本质。
李骏豪:对于审判这种决定自身人生安全的重大行为,人类从根本上不会允许有除同类以外的存在审判自己。这是道德伦理的不可调和性,非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改变的。
佘欣莹:法官审判过程中,量刑也是重要的一环,贪污受贿罪量刑标准将“固定数额”拟改为“弹性区间”,请问对方辩友法律人工智能如何对这种“弹性区间”做出判断?
夏旸:司法实践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往往纠缠一体。司法领域充满了价值判断,技术对客观事实有无的判断很清楚,也有实现抓取信息的能力,但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判断问题,比如危害程度的大小,要靠人的社会经验来判断。
彭光钰:只要有那么一天,人类的理性和判断思考的能力没有丧失,我们就不能把对于人情事理的评判和审理工作交给没有生命的机器。如果我们过度的追求效率和纠结于法律条文的细枝末节,那么我们人性的天平就会失衡,情理的光辉就会黯淡。
辩题举隅
初赛:公民纳税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
复赛:法律人工智能有无可能取代法官审判
决赛: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
辩论风云榜
撰稿:刘美月 王仲文
供图:刘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