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家门口的小河我们来参与整干净
2018-11-30 16:19:33发布63次查看
据劳动报报道:治水护水没有局外人。打好碧水攻坚战,除了依靠专业水务部门之外,还能觅得哪些实干派的力量呢?29日,记者来到崇明区,这里推出的“村民自治”、“民间河长”、“生态检察官”等一系列全员治水举措,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环境支撑。
崇明建设镇虹桥村,26号河道里,六七位村民正拿着铁锹奋力地挖着黑乎乎的淤泥。这一刻,他们的身份不仅是居住在附近的村民,也是河道清理的参与者。家就住在河道东面几十米的张汉培,擦了擦手上的泥巴,自信满满地说道:“这条河经过我们自己的清理,一定会很漂亮的。”
原来,这就是崇明区推出的“村民自治”模式。面对集中分布在村民田间地头、宅前屋后的村级河道和泯沟,集民智聚民心,鼓励村民自治参与消除黑臭、劣v类水体,形成该区独特的“全员治水”模式。据建设村党委书记朱建军介绍,全村现在共有1200多户,其中,72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家家户户的房子如今装修得都很漂亮,如果再把生态环境改善一下,就更美了”。
而就在不远处的福安村64号河道,经过整治,已经消除了劣v类水质,河道焕然一新。83岁的村民卫丰就居住在河道一侧,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这条河的“民间河长”。不久前,卫丰和周边的几位村民一起签下了河道养护分段承包责任书,在日常河道保洁的基础上,他们将作为河道治理的补充力量。
据区河长办方面介绍,截至11月23日,全区黑臭水体整治进度已完成约96.4%,2018年度将劣v类水体占比控制到25%以内的目标任务已经提前完成。
此外,崇明区还专设了“生态检察官”制度,以涉环类刑事、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为主线,“捕、诉、民、防”一体化办案,及时发布检察建议。林甲就是第一批“生态检察官”,他告诉记者,在派驻至区河长办后,可进行信息共享,每周定期探讨案件线索,以此倒逼河长履行自己的职责。自今年8月以来,已经收集了36条涉及黑臭、劣质水体的线索,其中6起已经进行了行政公益诉讼,发送了3起检察建议。
此外,区内还设置了266名河道警长,建立五级“河道警长”体系,仅在今年2月16日—5月16日禁渔期期间,就破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44起,刑事拘留40人,行政拘留9人,罚款8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