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长宁新闻

朱国萍:党员模范作用的力量是无穷的

2018-11-22 0:00:00发布76次查看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虹桥,从百废待兴的农田,转身成为摩登现代的都市,经历了艰难摸索,创造了沧桑巨变,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缩影。如今,我们走近原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朱国萍,一道聆听她和虹储居民区近30年的缘分,一起见证上海几十年的沧桑巨变,共同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

在全国的“小巷总理”中,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朱国萍的名号绝对响当当。她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社区优秀工作者、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众多重量级荣誉。她的事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她和虹储居民区的故事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最年轻的居委会主任”

1990年底,朱国萍来到虹桥,迄今整整28年。“我是学医的,在农场的时候,做的是卫生员。”朱国萍说,“后来调到居民区的红十字会,为居民打针挂水。”在当时朱国萍心中,自己也许将长期奋战在基础医疗卫生领域。可命运偏偏不这么安排。“街道党工委书记突然找我谈话,让我去虹储居委会做主任。”朱国萍回忆道,“我从来没接触过居委会条线工作,更不要说做居委会干部了。”但在组织的支持和鼓励下,朱国萍上任了。一干就是一辈子。

和今天居委会的人员结构不同,那时候,上海的居委会干部大多是老年人。“虹储当时的书记年龄偏大,班子成员基本都是退休再回来的。”朱国萍是居委会最年轻的干部,也是全街道最年轻的居委会主任,时年仅34岁。

“当时的虹储居民区,房龄还比较新,基本都是系统房分来的。”朱国萍说,“但刚进来的时候,没通煤气,楼组乱、社区乱。”小区居民基本分属四个单位,每天都会有四辆大巴士接送居民上下班。烧柴油,车子发动起来味道很重,还烟雾腾腾,“再好的马路都被车压坏了。”居民们也不太重视小区绿化,总是在里面晾晒衣物。很多做生意的居民,直接将三轮车停在绿化里,将绿化都给破坏了。“道路坑坑洼洼,绿化稀稀拉拉。”朱国萍对自己刚见到的虹储居民区做了总结。

“用行动带动老百姓”

年轻的居委会主任决定从整治环境入手。“我第一步就是用行动带动居民,那时候叫搞卫生,现在叫清洁家园,说白了就是去社区劳动。”朱国萍说,“我带着整个班子成员,四处发动志愿者参与,主心骨是在职党员,他们年纪轻、觉悟高。”在朱国萍看来,共产党员不管在哪里,都应该起表率作用,“老百姓觉得,党员干部都被发动起来了,就开始逐渐响应。”依靠党员干部做好社区服务,也成了朱国萍几十年社区治理经验的重要思路。

为了彻底改变小区绿化“稀稀拉拉”的现状,朱国萍决定在小区内搞个果园,“我们发动党员干部领养果树,要花80块钱,说是领养,其实就是买。”当时,80元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后来,朱国萍又发动党员干部领养草皮,“就是在党员干部的带头行动下,居民原本在绿化里晾衣服、堆家具的不自觉行为慢慢少了,大家开始自觉维护美丽家园。”

1994年,在朱国萍的带领下,虹储居民区评上了长宁区第二个区级文明小区。1996年,朱国萍又带领老百姓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小区。“文明小区评选标准很高,我们这种售后公房在当时根本不可能。”朱国萍回忆道,“但我们有信心,小区居民参与率相当高,克服了硬件上的先天不足。”自此,连续20多年,虹储居民区一直都是市级文明小区。谈及其中的“秘诀”,朱国萍说,“就是用行动带动老百姓,用自己的钱改造大家的生活环境。”

“党组织要做居民的依靠”

朱国萍做小区“当家人”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时代大变革大转型。“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大批下岗人员回归社区,对居民区党总支压力很大。”回忆往事,朱国萍感慨万分,“老百姓‘饭碗’都没了,还搞什么小区建设?我当时说,要帮老百姓解决吃饭问题。”朱国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只有物质文明好了,精神文明才能上得去。

“在职党员是居民区党总支的骨干,许多在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朱国萍晚上召集党总支会议,告诉这些党员干部,“大批下岗职工回到社区,党总支就要做居民的依靠,要全力以赴帮居民解决再就业问题。”她提出一个口号,“不挑不拣,一个星期上岗;挑挑拣拣,两个星期上岗。”对于一个社区党组织而言,能够下这样的决心,做出这样的承诺,实属不易。

为了兑现党组织对老百姓的诺言,朱国萍一方面发动在职党员骨干帮忙解决,另一方面,没日没夜地走访社区共建单位,找主要领导谈困难、提需求。“我当时去求这些单位领导,说虹储居民下岗多,如果有烧饭的、值班的、看门的工作,能不能优先让虹储居民做。”朱国萍还拿自己“打了保票”,“我作为书记,向你们单位承诺,我的居民上岗后做得不好,你们直接来找我。”对于朱国萍的坚持,共建单位领导感动了,有些单位20多年来都在聘用虹储居民。对于朱国萍的担当,社区老百姓感动了,除了更加卖力地工作外,也对社区建设有了更多热情。

“那些年,党总支共帮助解决258人再就业问题,涉及单位共27家。”朱国萍交出的“成绩单”格外亮眼,也让社区党组织真正成了居民的依靠。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部分老百姓生活出现困难,迫切呼唤社区党组织承担更多责任。为此,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开展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规模走访活动,推出了“凝聚力工程”,切实为知民情、解民忧、聚民心做出标志性贡献。朱国萍回忆道,“华阳那里的确不容易,他们为我树立了标杆,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朱国萍认为,没有实际行动,谈再多学习也是空话。她下定决心,要将虹储居民区变成“凝聚力工程”的延伸点。

先前,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带领下,小区内的党员之间已经有了些来往,但远没有达到朱国萍对于社区“凝聚力”的预期。接受过多年党的教育的朱国萍明白,组织社区教育活动,就是要“党员受教育,老百姓得实惠”。“共产党员是人,不是神,要党员干部走出家门关心社区,书记一定要去动员、去创新。”为此,朱国萍创造性地想出了“时间储蓄银行”这个社区公益项目。

所谓“时间储蓄银行”,就是将“储户”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时间存在“账户”上,如果想获得他人的帮助,就可以凭借“账户”上的时间,获得他人相应时长的回馈。这个概念在今天看来依然新颖,在当时的社会理念中,更是超前了不少。

“我最开始动员社区党员干部、教师、医生带头。”朱国萍回忆道,“有个音乐学院的副教授,我上门跟他说,‘你的手指是金手指,不要整天在洗衣粉、洗洁精里泡着,你就为社区居民弹弹钢琴,我们的居民买得起钢琴,付不起学费。’”在朱国萍的动员下,其他家庭主妇主动上门为这位钢琴家做饭洗衣。小区里有一户党员家庭,双胞胎孩子在外区学钢琴,每次都要坐很久的车。朱国萍得知情况后,便上门动员,“不要跑那么老远学,就在虹储学。”自此以后,夫妻俩对小区事务一呼百应,主动承办“家庭智力竞赛”等活动。“党员发挥各自专长,互相‘交换时间’,慢慢地都成了朋友,从而带动更多人参与小区建设。”朱国萍动情地说,“真的很不容易,他们的付出也很令人感动。”

虹储居民区的“时间储蓄银行”项目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也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孟建柱同志来到小区调研后颇为感动,“党员志愿者能出家门就很优秀,他们还做了那么多是优秀加优秀。”项目如今已经推行了20多年,“居民们现在都不用‘交换’了,思想境界都很高,常常对我说,‘书记,有什么事情叫我,只要力所能及,我愿意为大家做。’这就是思想上开始奔向共产主义。”朱国萍颇为自豪,“这个项目也为老百姓提供参与平台,80后、90后也都加入进来了。”

“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党员的模范作用是无穷的,这种作用因集体行动而充满力量。

“小社会好,大社会就好”

“我们这一代都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小区的变化就是社会的变化。”谈起社区面貌的改变,朱国萍很有感触,“现在的社区,追求的是自治、共治,老百姓更多参与社区事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基层民主向前迈进,群众需求发生变化,“我们跟着时代在改革,跟着时代在为老百姓服务。”20多年一晃而过,在朱国萍眼中,老百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作为基层党总支,党的威信高不高,取决于党的工作好不好。”朱国萍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居民区党组织就是居民的直接依靠。党组织叫不应,他就上访了;党组织帮老百姓解决问题了,他也不上访了。”几十年的社区工作经历让朱国萍由衷感叹,“居委会是小社会,小社会好了,大社会就好。问题出来了,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面对、尽力解决,结果如何,老百姓都会理解。”

如今,朱国萍已经退休了,但她的“萍聚工作室”仍在如火如荼地运转,“本来只服务一个小区,现在要服务社会了。”展望未来,朱国萍饱含深情,“我永远是虹桥人,希望能为虹桥建设再尽绵薄之力。”

长宁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