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岳阳街道从“家”出发建设有温度社区
2018-11-22 9:30:57发布36次查看
家是什么?有人说有房子的地方就有家,也有人说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在岳阳街道,家不再局限于亲情维系的物理单元,它已成为催生社区温度、促进社区善治的治理单元。在邻里厢房、在小区一角、在社区单位,随着街道“家+睦邻”社区治理项目的推进,家的内涵正被逐渐扩大。以从“家”出发为主题的岳阳街道第二届“家+睦邻”社区文化节日前举行,短短8天,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仪式感的睦邻活动,赋予了“家+睦邻”自治品牌更加丰富的形态和内涵。
多元主体参与提升社区温度
糕点、果盘、爱心早餐,摆起长桌宴;串珠、剪纸、编织,围成一块文化体验区。10月31日下午,景德路居委会大院里,举办了一场敬德同乐的“家宴”。老人、孩子欢聚一堂,邻里情在美食香气、精彩节目、文化体验中逐渐升温,家的感觉由此产生。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场“家+睦邻”社区文化节分会场活动现场,还坐着来自通波居民区的居民们。无独有偶,由长桥、方舟园、金沙滩等居委会主办、乐颂坊等友好睦邻单位承办的“家+睦邻”社区文化节活动分会场,选取具有娱乐性、安全性和代表性的项目,分为3个子活动分别在3个居民区举办,居民手持“家庭畅游护照”,即可进入不同居民区参加活动。
近邻也是亲人。对于这场家与家的联谊,长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敏勇认为:“居民区联合活动,打破了围墙的界限。”这使得家庭与邻里、邻里与社区、社区单位与社区的情感联结愈发紧密。而从睦邻家庭到社区公共睦邻角,进而延展至友好睦邻单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既是公共物理空间的不断拓展,更是家园迈向共同体的进程。
“举办‘家+睦邻’社区文化节是一种情感的召唤。”岳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俞悦介绍,家文化和睦邻文化的结合,是街道社会自治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实践。岳阳街道自去年建设社区睦邻点以来,今年又重点打造并启动了第二届“家+睦邻”社区自治品牌项目。目前,岳阳街道共有21个家庭睦邻点、30个社区睦邻角、5家社区友好睦邻单位和2家社区友好睦邻成长单位。家+睦邻”鼓励居民走出家“庭,融进邻里,奉献社区,为多类型的居民自治和社会共治提供舞台。在此前提下,第二届“家+睦邻”社区文化节设置1个主会场、23个分会场,发放近1000本“家庭畅游护照”,邀请居民参加形式多样的睦邻活动。“不仅使社区自治的多元主体情感联结更紧密,也在短期内吸引到更多居民关注并参与‘家+睦邻’活动。”俞悦说。
“家+睦邻”内涵不断延伸
“家”文化是本届岳阳街道“家+睦邻”社区文化节浓墨重彩的一笔。分会场活动举办小到直接走进居民家中,大到打破物理围墙界限进入友好睦邻单位。“最重要的是让居民形成这样一个共识:过节了,该回家了。”俞悦向记者介绍了九峰分会场的金婚庆典活动,“长辈要举办金婚庆典了,那么小辈自然要回家一起参加。活动长此以往地举办下去,那么‘过节’的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而金婚庆典也是九峰居民区邻谊之家睦邻点根据小区老年人多的特点和需求,定期开展的一项具有自身特色的自治项目。
事实上,第二届“家+睦邻”社区文化节的筹备工作开展了近一年。“第一届社区文化节结束后,居民们都说意犹未尽,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筹备这届的社区文化节了。”俞悦说。伴随着“家+睦邻”社区治理项目诞生,每一个睦邻点、睦邻角都通过自治项目持续、有生命力和有主题地运作着。“基于这点,街道一直在思考,策划怎样的文化节主题才是群众最喜欢的。”不仅是街道,每个居民区、睦邻点、友好睦邻单位、家庭都各自进行了筹划。随后街道在对居民和辖区单位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定下岳阳街道第二届“家+睦邻”社区文化节以从“家”出发的项目主题,各个居民区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筹划活动。
无固定要求,没有模板,是一道难题,却也不断地激发了“神奇”的创作。“本届社区文化节最令我自豪的地方在于,任何人都没有拿到一个固定的活动模式,但活动筹办至今,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等着我。”俞悦列举道,联动民间艺术家创作弄堂记忆画作、衍纸制作“家+睦邻”品牌标志、环保袋设计、防风衣设计……各居民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不同形式和理念的叠加,深挖和诠释“家+睦邻”理念,并且不断丰富其内涵。“各种元素的叠加和延伸,才是‘+’最丰富的内涵。百花竞开,永远有亮点和新构思,这是‘家+睦邻’社区文化节的意义所在。”俞悦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