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路径,提升语言素养——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文本教学路径主题教研推进实践研讨活动举行
2018-11-14 10:00:45发布95次查看
10月30日上午,在区教研员老师的带领下,基于教师需求的五步一单主题教研活动“探究教学路径 提升语言素养”——“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文本教学路径”主题教研推进实践研讨活动在月浦实验学校举行。此次教研活动,市教研员、区教研室领导、区教研员及相关学科团队教师就执教老师的《竹节人》一课进行了深入研讨。
首先,区学科教研员老师明确并制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目标和任务。此次教研旨在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需求入手,尝试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竹节人》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帮助教师理清文本解读的要点,以及在设计这类文本时教学路径的思考,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依据这一目标还制定出了此次教研活动的具体任务,先收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需求,然后观察课堂教学实践,最后听取专家点评,参与讨论交流,完成研讨学习单,后续撰写教研案例。
为了此次教研活动,学科团老师们还对教研活动内容作了思考和收集的准备工作。学科团队各小组负责人收集了教师们在教学《竹节人》时的困惑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竹节人》的学习需求的设想。
然后,学科团队教师们亲临课堂进行观察和实践。课堂开始,章老师先从竹节人的制作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学生在了解竹节人特点的基础上,了解说明性语言和描写性语言的区别。然后教师围绕玩竹节人的乐趣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朗读的方法,揣摩文本字里行间的含义,进而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不仅关注了文本的内容,还兼顾了这部分内容的语言形式。课堂第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竹节人的称呼,进而启发学生发现这些称呼背后的相通之处。通过学生补充关羽等人的英雄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竹节人在作者童年时代还是英雄情结的载体。接着教师抓住标点符号进行品读分析,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感受、表演、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因素。这一此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到了深入分析文章语言形式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课堂第三环节教师从学生的预习提问入手,重点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情感认同”,培养学生联系前后文的阅读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整体阅读的意识。最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制竹节人推测当时的背景信息,还原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通过分析课桌的用途变化,理解作者的精神风貌。课堂最后教师先鼓励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路径,再示范性的带领学生梳理教学路径。
在课后研讨和展示活动中,学科团队的教师们先就本课的教学和学生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需求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接着,教师们针对本篇课文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的教学疑惑以及观课收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学科团教师们汇报之后,市教研员曹刚老师就本节课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曹老师在肯定了本次教研的内容的前提下,着重强调了文本解读的思路。曹老师认为教师应注重文章思路、解读思路和教学思路,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等客观因素展开教学。接着,曹老师带领教师们解读《竹节人》这一文本。其中,曹老师建议教师让学生制作百度百科词条的教学方法来深入理解说明性文字,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法指导。曹老师肯定了教师装饰竹节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同时指出研读该文本还要关注成年人和孩子对事物不同认识而形成的落差,品读语言时注重“大词小用”的语言现象。曹老师对教师通过自制竹节人推测当时的背景信息这一环节也表示了肯定,再次强调了文章的教学思路。教师教学要关注“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写作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形式”,“最后为什么写这几部分的内容”这些问题,从会教一个文本到会教一类文本。然后,曹老师就教研的一系列问题发表了宝贵意见。曹老师认为,教研应聚焦现实问题,从理念、学业质量和教师需求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好的教研主题,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并能结合教研实际情况,不断地切分,从而争取教研活动的最大效益。一个优秀的教研员应该给予教师表达的机会。曹老师详细指出,教研表达也要设计一个问题链,以确保教师表达的方向性。另外,评课工具的使用也是提升教研效率的重要方法。
同时,宝山区教育学院沈伟副院长对此次教研活动也做出了总结。区领导赞赏曹刚老师的教研水平,又就区教研主题活动开展的设计理念做出了阐释。区领导认为,此次教研活动主题活动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语文学科语言形式和思维含量。区领导最后针对此次教研活动提出宝贵意见,在原有教研主题活动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的教研活动道路。
最后,区教研员老师强调了此次教研活动的反馈和评价,对参与教研的学科团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每位教师完成参与此次主题教研的随记和初中语文主题教研活动质量评估表。
此次教研活动历时三个小时,在座教师们聆听、思考、记录和收获了文本教学的路径的想法和感悟,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指明了方向。
宝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