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如此前世今生
2018-11-11 5:19:52发布61次查看
这可是一个富有诗意且气象开阔的地名哪!
早在明正德年间(1506年),虹桥已成热闹的集市,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清光绪时期,设该地区为“虹桥区”,隶属松江府管辖。
据《虹桥乡志》载,过去的上海西部郊区有一条宽宽的浦汇塘河,清澈的河水两岸有一座横跨的木桥,呈穹形。它原名叫望云桥,想来站在桥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远方飘逸的云朵。每逢酷暑,一阵阵清凉的雨水下过,人们倏觉气候宜人,在享受凉爽之余,抬头远眺,望云桥上一道彩虹凌空腾起,姹紫嫣红地悬挂在桥上,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地把这座木桥唤作虹桥。一直到1977年,这木桥才被拆除,代之以混凝土大桥。
这虹桥,周边方圆数十里,阡陌相连,村落毗邻,一派江南田园风光。这里的地名就借以桥名,叫作虹桥乡。这地名叫了许多年,一直到目前被叫作虹桥镇。当然,它已融入大虹桥的范畴。
那时,当地流传着一首申江竹枝词:“今朝鸡鸭早归笼,明朝太阳红彤彤,黄昏上云半夜消,半夜上云雨来到。”短短四句,描述的就是虹桥温润的乡土景观。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租界割据,华洋杂处。列强以租界为基点,不断扩充势力范围。从老城厢发展而来的上海城,也只是个弹丸之地。朝北是正在被侵蚀的闸北,且一片颓势,残壁破瓦居多。东侧和南侧都因黄浦江的天然阻隔,无法向外拓展。城市要扩大,那时别无他途,只能西进。
西郊,是当时上海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于是,当局开始开发上海西部。1901年,一条通往虹桥镇的马路投入铺筑,这就是著名的虹桥路。经过历次扩建,形成从徐家汇朝西的东西主干道(另一条为延安西路)。可以把沿线十多条南北向的主要马路串联汇通,如虹梅路、虹许路等,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可谓“条条马路通虹桥”。虹桥,开始成了上海中心城区朝西延伸的另一形态副中心,更是成了当时上海人心向往之的后花园。它不以商业繁华吸引眼球,而以静怡优雅引人入胜。
比如说,那时市中心有个跑马厅(今为人民公园),每年有不少超龄老马退役。有人就长着经营的头脑,把这些老马牵来虹桥,做起了马场生意,多时竟有五六家,相互竞争。最大的一家是“陈记马棚”,拥有十来个马厩。在市区生活的有产阶层休闲有了好去处,到这里来练习骑马,租费以小时计。周末黄昏,马步悠然,竟成了虹桥路上的一道风景。
除了骑马,还有开车的娱乐。这里开过一家汽车学校,还弄来一辆“雪佛莱”二手车,以“包教包会”招徕客户,类似现在的驾校,收费当然昂贵。有人来此学开车,为的是到市里“祥生”出租公司当“车夫”。也有公子小姐,学开车纯是为了出出风头。
而上海南面有个逸园跑狗场(今文化广场),每场赛事下来,总有狗狗累得生病,却无处医治。又有人动起了赚钱脑筋,把这些病狗弄到虹桥,设了个“蓝十字会”宠物医院,专门为狗看病防疫,门诊还分内外科、住院部等。不但赛狗患病,就是城里人家中养的宠物生病,都要找到虹桥来。一时间这“蓝十字会”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抗战胜利后,上海市区又恢复了夜生活。各种歌厅舞厅热闹非凡。但当局有令,舞厅经营不得超过夜里十二点,以免影响周围居民休息。对舞兴正浓的男女青年来说,虹桥是最理想的去处。在那里有一家叫翡翠谷的舞厅,二十四小时营业,让舞客们大呼过瘾。虽票价不菲,却挡不住他们的舞步。
这一切,都因上海市区面积过于狭小,没有更多空间让人施展身手。虹桥,则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生活需求。为了让城里人有更高品位的生活,虹桥建起了上海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就把它扩建为“西郊公园”(现为上海动物园),引进不少动物,供游客观赏。记得我读小学时,学校组织过一次春游,去的就是这家公园,如同时下的“一日游”。不过,当天中午的午餐,是要自带干粮的,但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为了能让观众看到大象,公园派出小分队去云南。为此,我们学校还请来园方师傅,专门给学生们上过“西双版纳猎象记”的辅导课,像听故事一样精彩,记忆至深。
上海过去有三个机场,派着不同的用场。如今龙华、江湾两机场已完成历史使命,而虹桥机场的功能定位在民用。因为这里地域广大,经多次扩建,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机场容量翻了几番。在浦东机场还未建成前,它成了上海在国内、国际之间飞来飞去的唯一空中通道。目前这里还匹配了虹桥火车站,两条长长的地铁通往市区及浦东国际机场。
因为虹桥独特的地理优势,且环境幽静,交通便利,历来成为人们购地置业、度假休闲的首选。当年虹桥路两边的别墅特别多。外国大佬有房地产商如沙逊、麦边等,中国人则有“四大家族”的孔祥熙、宋子文等,在此建造了名目繁多的顾家花园、金家花园、潘家花园等,都是有名的乡村别墅。因建筑风格各异,或意大利式,或中西合璧式,错落有致,星罗棋布,点缀在虹桥地区,煞是好看。解放后,这些房产收为国有,统一改建成龙柏饭店、西郊宾馆、虹桥迎宾馆等,接待着国内外政要和贵宾。
昔日的虹桥镇,如今已成为气势恢弘的虹桥商务区。国家会展中心的“四叶草”引人瞩目,状如“彩蝶”的花坛,形同“羽翼”的霓虹,以新的容姿,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热情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客商。
如今,虹桥真正是“七彩聚虹,梦想筑桥”。这是经济腾飞的虹,是友谊连结的桥。
虹桥的前世今生,新旧时代的巨变,令人感慨万千。随着“进博会”的举办,新虹桥将昂首走进新时代。
(刊于2018年11月08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综合版)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