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精干大队”如何创新监管“招式”
2018-11-7 0:00:00发布62次查看
25名劳动保障监察员,管辖十个街道,每年检查2000家左右企业,涉及劳动者十几万人,及时查处和纠正企业的违法行为,快速妥善的处置群体性纠纷……一年365天,7×24小时”的工作模式在黄浦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2018年至今,这支精干的队伍用独具创新的监管“招式”,共查处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800件,为856名劳动者追缴社会保险费,为2900名劳动者追讨各类工资……也因此收获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集体三等功、上海市青年文明号……
招式一:设立商圈服务站
劳动纠纷早预防、早处置
有一次,监察员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件:在一家尚在装修阶段的餐厅里,员工们反映,餐厅的管理团队和投资方因经营策略产生矛盾,管理方单位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当晚营业结束后就突然不接电话,失去了联系,没有人给员工结算工资,没有人支付饭钱,没有人支付集体宿舍的房租,员工手上也没有劳动合同,工资单等任何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材料,整个维权陷入了困境……
虽然案件最终通过区公安、区市场监管局、区总工会、区仲裁和区劳动监察的多方合力,通过商圈楼宇业主找到单位管理方和投资方,先行达成解决了劳动者的工资的协议,但也让黄浦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开始了反思:事后处理往往更花气力,预防应当是监管的重头戏。 于是,结合今年大调研,大队整理出对商圈、楼宇所发生的拖欠工资事件的建议和意见,联合商圈打造了“劳动监察商圈服务站”,在商圈内“零距离”服务商圈企业和商圈劳动者,帮助商圈建立更加好的营商环境。
建成后的商圈服务站,不仅能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咨询,先行化解和协调简易劳动纠纷,还可以共享商圈和政府信息,依此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推选商圈优秀企业创建“上海市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促进商圈企业良性发展,创造优质的商圈环境;对于失信企业,服务站能第一时间掌握商圈劳动关系动态情况,随时报送经营异常企业情况,便于及时介入处置。
截至目前,黄浦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已经在6家主要商圈推动建立商圈服务站,快速处理了50多起简易案件,重点监管了30多家企业,妥善处置了包括网红牛排“澳拜客”等十多起舆情和突发的拖欠工资案件,所有的案件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避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随后,商圈服务站将拓展监管内涵,实现监管的精细化管理,做到商圈重大隐患的早发现、早汇报、早预防、早处置和重大纠纷的动态跟踪,最终实现商圈和全区企业共同营造良性互动的营商环境和和谐有序的劳动关系。
招式二:多部门联动
纠纷处置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2018年6月,黄浦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与黄浦区总工会维权保障部签订了《黄浦区工会定向劳动法律监督与劳动保障监察衔接联动会商纪要》。通过协作联动,一些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被及时发现并纠正,有效避免了群体纠纷的发生,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黄浦区的一家大型电器销售企业,因经营结构发生变化,国外总部将主要的家用电器销售业务转让给另一家专门从事家电销售的企业,涉及的劳务派遣员工的劳动关系将转到外包公司。黄浦区总工会的劳动法律监督员在日常法律监督中发现,单位因未依法和劳动者开展集体协商,导致了多名劳务派遣员工在公司聚集。
在向用人单位开具《上海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整改意见书》督促用人限期整改的同时,黄浦区总工会维权保障部也将情况汇总后通报了大队。双方按会商纪要工作要求,迅速组成联合检查组,上门进行宣传教育,敦促企业方和劳动者依法进行了对话。派遣员工的劳动关系转移问题得到了平等协商的解决,一场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群体纠纷也随之被化解。
有了这次成功尝试,大队在和黄浦区总工会合作的基础之上,又陆续与黄浦区建委、黄浦区市场监管局、黄浦区公安局、黄浦区人事和劳动争议委员会等多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动协作,及时沟通信息,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研究预防化解措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处置,在避免或减少群体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