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弘扬鲁迅精神 打响虹口文化品牌?
2018-10-26 9:08:30发布79次查看
鲁迅之于上海虹口,渊源非同一般。
1927年10月3日,鲁迅抵达上海,他在虹口这方热土上生活了近10年,直至1936年10月19日去世。期间,鲁迅先后在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大陆新村居住。他在虹口成家、生子;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旗手;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与瞿秋白、茅盾、冯雪峰、宋庆龄、史沫特莱、内山完造、柔石等人结下深厚情谊;他一生的作品,约有三分之二是在虹口创作的。
如何传承弘扬鲁迅精神,从而助力打响虹口的文化品牌,值得认真思考。10月25日,为期一周的首届鲁迅文化周落下帷幕。本次鲁迅文化周,以追忆、共读、品味、感知和实践五个单元为主题,通过9项活动,纪念鲁迅先生、品读鲁迅作品、弘扬鲁迅文化,让鲁迅精神在当代生动、立体、鲜活起来。来自国内外十余个城市,数千名市民群众,近百万网上直播人次的参与量,让主办方始料未及。鲁迅文化周是虹口打响文化品牌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虹口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名人文化的重要平台。虹口区希望以此发挥其方向性引领示范的作用,使虹口的文化建设更具内涵和意义。
能否激活多伦路文化街区
有人曾这样形容多伦路:南京路繁华,淮海路绚丽,陆家嘴鲜亮,唯有多伦路,像是深藏于阡陌、阅尽沧桑的故人,娓娓道来那些隐秘的、只属于过去的年华。不过550米的多伦路道路,承载了太多历史。它是“现代文学重镇”,亦是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留住了“百年上海滩”的一角典型图景。
然而,这个兼具“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的特色文化街区,尽管受到一些文化人士的青睐,但目前的人气和影响力仍显不足。
鲁迅与虹口的渊源就缘起多伦路,多伦路与景云里也成为鲁迅及和鲁迅相关文化名人的聚集之地。让多伦路散发更持久的迷香,“鲁迅牌”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撬动点?
记者近日漫步多伦路,发现变化正在悄悄地发生。道路两边、灯杆上方,都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在鲁迅文化周期间,多伦路上出现了多处与鲁迅、与先进文化有关的活动。在“多伦文化艺术空间”举办的《鲁迅与虹口》大型图片展,将鲁迅与虹口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多伦路123号,一场名为“左翼文艺中的女性形象”的讨论中,主讲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屏璟讲述了她对左翼作家包括茅盾、丁玲及左翼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在讨论中,大家谈论着鲁迅的妇女观,也谈论着百年来女性的独立与解放;在多伦路201弄2号左联纪念馆实地演出的环境戏剧《为了忘却的纪念》,则以别具一格的方式讲述了鲁迅与左联五烈士交往,演员就在观众身边走动,仿佛鲁迅从未远离……
其实,不仅仅是鲁迅文化周。此前,虹口区就已通过优化景区实现文化共享,开展活动惠及百姓,组织了包括戏剧演出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多伦现代美术馆剧本朗读《房间》,配套挂置名人故居铭牌,设二维码自助导览等方式,让这里成为能与艺术邂逅的文学文化空间。让这曾经是鲁迅与他们朋友畅谈文学、谈论中国未来的地方,也成为当代先进青年的聚会之地。
离多伦路不远处,四川北路2089-2097号工商银行川北支行,是拉摩斯公寓旧址,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二个住所,冯雪峰等也在此居住过。如今银行很大一块公共空间已成为展陈,以实物和图片表现鲁迅与共产党人的交往。再往前走走,四川北路2050号工商银行山阴路支行,被誉为“最有文化的银行”,这里曾是内山书店旧址,银行的主体空间也交给了文化展示:鲁迅先生的购书结账单、内山完造赠予鲁迅之子周海婴的日本玩偶等一一跃入眼帘。
可以说,多伦路作为一条曾经承载着先进文化最辉煌过去的上海知名道路,正在逐渐恢复其文化街的魅力。
民间的热情超乎想象
在鲁迅文化周第一天的公众祭扫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近千人将鲜花献在了鲁迅墓前,短短半小时的直播就有近16万人观看。在此后的几天里,很多上海市民看到新闻后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献花。连鲁迅公园的管理人员,也没有想到有这样的人流量。
这次随着东京代表团来到鲁迅文化周的,有内山书店现任社长内山篱,他是鲁迅笔下内山书局老板内山完造的侄子,在他追述的鲁迅一家与内山一家往事中,鲁迅一改“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刻板印象,是一个爱说笑、邀请内山书店员工观看电影、帮助读者充当日语翻译的邻家大伯,“站在他的身旁,让人感受到家人般温暖”。鲁迅和内山一家的交往,也为中日一衣带水的民间交流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和内山社长相似,在鲁迅文化周中,鲁迅故居周边的群众、鲁迅艺术爱好者们,纷纷走到台前,讲述起他们眼中不一样的鲁迅,无不流露出浓浓的“家国情怀”。
在建投书局的魔法大厅里,有一群青年在谈论鲁迅,“80后”图书编辑刘元旦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伟大在于他穿越了百年,仍然活在当下”。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战玉冰则说,“在我看来,鲁迅的作品之所以好,是因为他触碰到了某些人性最深处、最幽微的部分,这种深刻性使得鲁迅的文章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到了今天,过了一百年,它仍旧不会过时。”当年轻人再次将鲁迅的杂文、小说拿在手上的时候,他们依然会去追问鲁迅曾经追问的问题,追寻鲁迅希望追寻的答案,也在继续为鲁迅希望看到的更好的中国而奋斗,将这种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鲁迅是深刻而丰富的,鲁迅那些左邻右舍的后代们也早已长大成人。他们中的一些人组成了“海上旧里宣讲团”,围绕着鲁迅与虹口、鲁迅与上海、鲁迅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展着各类宣讲,讲述着市民群众眼中的文化名人。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欧阳路街道和虹口其他社区的群众自发地开展着诗歌朗诵,发出倡议,鼓励热爱鲁迅的人们能一同来讨论鲁迅、研究鲁迅、弘扬鲁迅精神。
虹口区委宣传部部长吴强说:“守护鲁迅精神,是虹口的责任。不仅因为它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在当下也有警醒世人的作用。鲁迅文化周闭幕以后,我们依旧要在虹口大力倡导民族精神、革命精神,以及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让让虹口不仅是鲁迅先生的安息之所、缅怀之所,更成为鲁迅先生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永存之地、弘扬之地。让鲁迅精神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弘扬城市文化中的“鲁迅精神”
在鲁迅文化周中,有一场来自鲁迅有缘城市的对话会,主题是“文化名人与城市精神”。绍兴、杭州、南京、北京、西安、厦门、广州、上海和日本东京等十个城市的代表来到鲁迅先生的安息地——虹口,深情追忆先生的风骨、先生的趣闻,更是畅谈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
作为东道主的虹口,是鲁迅先生最后的安息之地,也是上海党的诞生地的重要区域。在百年前的风云岁月里,虹口这块土地上曾生活着为革命献身的赵世炎、李白,为民请命的左联五烈士,以及以笔为戈的鲁迅、瞿秋白、茅盾、丁玲等文化名人。目前,虹口以四川北路为中心打造红色文化建设生态示范区,致力于展现立体完整的上海红色文化“气节”,展现上海城市精神中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更将通过打造鲁迅小道、鲁迅展览立体化展现鲁迅精神,展现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人民性和当代性。
与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诗句同样出名的,还有另外一句代表鲁迅精神的“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以“立人为本”四字高度概括了鲁迅一生及鲁迅作品主题。在虹口这方热土,鲁迅的精神正静静滋养着这里的学子,以及虹口的干部群众。
在文化周系列活动“全国鲁迅学校校际交流会”上,虹口的鲁迅初级中学、迅行中学、鲁迅中学等以鲁迅命名的学校展现了其以实际行动弘扬、传承鲁迅思想的立人文化课程。鲁迅初级中学编制了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使用的鲁迅校本课程。鲁迅中学把学校的高中第一课列为鲁迅扫墓、参观鲁迅纪念馆,开出了“亲近鲁迅的十个瞬间”拓展课,鼓励学生们参与鲁迅纪念馆讲解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从更多的侧面了解鲁迅、理解鲁迅,让鲁迅精神陪伴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社会责任感。
虹口的干部群众也开展了与鲁迅精神相关的倡导,希望虹口的干部能用“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加大作风建设,在改革创新的最前沿,能有更贴近百姓,更聚焦民生,更服务群众的新作为。
今年恰逢《狂人日记》发表100年之际,在上海海派文化中心举行的“‘狂人100’中国版画大展精品展”,以版画展览的方式揭示了“狂人”精神。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鲁迅长孙周令飞说,这次版画“所展出的作品虽然未必都以鲁迅为题材,但一定是以鲁迅精神为导向,以鲁迅创意为借镜,给人启示与感悟,将为创造新文化添砖加瓦。”据悉,虹口也将鼓励更多的艺术家到虹口持续推进文化创新创造。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表示:“上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镇,虹口历史上更是有许多重要作家在此居住、生活和工作,至今依然完整保存着鲁迅故居、茅盾旧居、左联旧址等一大批重要的建筑,这些有形和无形的遗存正是上海文化的宝贵财富,鲁迅文化周的举办正是再次唤醒珍贵的城市文化记忆,接续传承城市文脉的具体表现。正如虹口已经筹备投入设计建设的上海文学博物馆,也是延续传统,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有力举措。”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