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乡以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为工作目标,打破原有户上收集模式,探索农村地区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实现村民垃圾分类理念的转变和垃圾收集模式的“双转变”,让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提升社区自治水平和文明程度。 一是党建引领先行试点。乡党委政府加强指导,选择基础较好的村民小组先行试点。以选好点、选对人为基础,选取了党员骨干较为集中、群众基础好的新浜村9队、新中村3队推进试点工作。主要通过发挥党建服务点等阵地作用,以党建为引领,引导党员上门宣传定时定点投放工作,转变群众思想观念。组建以党员为先锋主体的生态守护资深志愿者队伍,现场提供垃圾分类培训指导,带动周边群众做到“户上分一分,路上送一程”,完成了从政府主导向群众主动参与的转变。 二是智能管控提升质量。以智能数据化的引入,实现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全过程的信息监管,进一步做细做实垃圾分类。即通过信息录入和现场各个环节数据采集、分析和统计,形成全乡以户为基础单位的数据库,从而全面掌握每天全乡分类的实时情况,分析出村、队、户的分类质量,评估出整个运行环节的整体效果,查找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目前在新红湾进行试点工作,将逐步实现全覆盖。 三是志愿行动把好关口。以群众自觉参与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发动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和乡贤等骨干群体组成志愿者队伍,安排在集中投放点提供分类指导志愿服务,把好定时定点投放质量关。建立党员连片包户督导制度,每位党员联系10户左右的农户,引导农户共同参与定时定点分类,把好分类质量督导关、测评关。倡导睦邻志愿服务精神,对行走不便的老人,发动群众互帮互助,通过“小老人帮老老人”,共同促进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知晓率、参与率、正确率最终达到100%。 四是末端处置无害化。新村乡湿垃圾处置采用压榨脱水及微米生化处理技术,设计每天处置5吨的湿垃圾,实际量在2.5吨左右。为确保三废的达标,配置了污水处理系统和生化设备配套的尾气处理系统,同时为达到周边大气环境无污染,即将安装微负压新风系统,从而真正实现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