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体育产业高端有余“平民”不足?进博会能帮助破解瓶颈吗?
上海网球大师赛余热未消,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又近在眼前。从上世纪90年代举办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开始,各类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上海轮番上演。如今,上海每年已拥有包括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f1中国大奖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等在内的7大常驻国际赛事,在国内首屈一指。
“高端体育赛事和活动比较集中已成为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作为上海某国际赛事的官方合作伙伴之一,多年来,毕马威中国对上海的体育赛事已有所洞察,其审计合伙人翁澄炜指出,由于高端,这也使得这些在上海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在国内的受众覆盖面较窄,国际品牌影响力和产业规模也较小。
发展体育产业需要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除了对日用消费品的品质要求在逐渐上升,对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诉求也越来越多。“从这个方面看,这对已拥有大量国际赛事进驻的上海来说,在未来发展体育产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翁澄炜指出,“现在上海还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起跑线上,只要抓住机遇跑起来,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发展体育产业,上海应该抓住怎样的机遇?“竞技体育需要有群众基础。”这是体育界人士常说的一句话,而对于体育产业,也是如此。
翁澄炜认为,既然发源于国外的高端体育比赛已成为上海的特色,如果能把这些运动项目普及到大家的生活中去,则将会为上海的体育产业创造更大的市场。例如,上海曾于2014年举办过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于2015年举办过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于2011年举办过世界游泳锦标赛,但上海的冰场总数量与北京相比,人均游泳池数量与杭州等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体育基础设施的的改善也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一部分。“其实上海现在的空地还有很多,黄浦滨江目前也在做一些改建。在这些靠近上海老百姓生活的地方能不能多一些可以与上海体育产业配套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翁澄炜表示,体育项目不能只是出现在电视机中,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懂得在切身参与的过程中去欣赏,才能真正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进博会也为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
上海体育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今年上半年年,上海发布了“扩大开放100条政策”,这将对上海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哪些利好?
“我注意到,在‘扩大开放100条政策’中,对金融和服务业的开放政策占了主导。而服务业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现代物流、专业服务、医疗服务等,当然也包括了体育产业。”翁澄炜建议,如果上海能抓住机遇,多引进国外较为成熟的、优质的体育产业服务贸易公司和集团,不仅有利于上海体育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服务贸易的多元化发展。
在即将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服务贸易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展区。翁澄炜认为,上海可以借助进博会这样一个大平台,为国外的优质供应商和国内的实力渠道商做好对接工作。“没有这个平台,供应商和渠道商只能‘点对点’沟通,而有了这个平台,供应商和渠道商就可以‘面对面’沟通,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
进博会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最大意义又在哪里?“那就是国外的成熟市场对服务贸易累积的一些经验,可以帮助中国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少走弯路,更快发展。”翁澄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