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责任区”,将责任进行到底
方莉萍,1958年1月生。2003年1月至2011年2月任原闸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期间兼任过区国资委党委书记(2004年11月至2007年3月)和区委党校校长(2007年11月至2011年2月),是原闸北区党员责任区制度建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参与制定《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关于保持党员先进性,健全党员责任区制度,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的决定(试行)》《党员责任区“十、百、千、万”工作制度》等。2013年5月至2018年4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现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地区联络指导组组长。
口述:方莉萍
采访:郭晓静、化燕楠、伍婉
整理:化燕楠、伍婉
时间:2018年6月25日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先进性建设必须靠长效机制来体现,也要靠长效机制来巩固、深化和发展。2005年1月,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在全区建立了党员责任区制度,这是在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一项党建制度创新成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和制度保障。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内涵不断丰富,机制不断完善,领域不断拓展,已经成为闸北区党建工作的重要特色和品牌。
为何要建立党员责任区制度
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每一次发展,不是凭空发生和实现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推动力和实践验证,这至少包括:有党自身实践的发展,不断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有时代精神的映照,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有自觉地对党的历史的反思和对党建规律的探求等等。这些要素,既是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发展的驱动力量,也是我们认识、解读党的建设理论的意义图景。
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质,就是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引导和推动实践发展、社会进步。党的先进性不是固化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永远保鲜。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一方面大量独立性、民间性、非组织体系的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使党和政府对城市多元社会的控制、整合和凝聚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对党统筹社会兼顾各方利益,疏导各种矛盾冲突,满足合理的利益诉求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一些党员的思想观念、党的宗旨意识淡化,这对党员如何体现先进性带来了新的思考。这些都对我们坚持党的宗旨、保持党和人民血肉联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意识到积极应对,努力探索城市社会转型期中加强党的先进性有效途径尤为重要,中共闸北区委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下发了《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关于保持党员先进性,健全党员责任区制度,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的决定(试行)》,把“党员责任区制度”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这个工作机制既是自觉应对社会转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益尝试,也是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积极探索。从而通过党员责任区制度的探索实践来不断激活党的基层工作的神经末梢,通过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激活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肌体细胞来真正体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地表达了群众的多元利益诉求,及时消除社会矛盾,促进区域和谐发展,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何为党员责任区制度
党员责任区制度,要求党员在工作、居住、社会活动三个责任区内发挥宣传员、联络员、服务员的作用。主要做法有三个方面:
第一,划分责任区域,明确责任内涵。根据《党章》第三条关于党员要“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规定,把党员责任区界定为工作区、居住区和社会活动区三个区域,明确党员在不同区域的责任要求。“三个责任区”意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设更为广阔的舞台。同时,党员在责任区内要当好“三个员”,即:当好宣传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成为党的声音的第一传媒;当好联络员,联系基层社会,成为反映群众诉求的第一渠道;当好服务员,服务人民群众,成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第一模范。“三个员”意在突破抽象化的党员责任内涵,明确党员履行义务、发挥作用的具体要求。
第二,构建“十、百、千、万”联系网。“十”就是二十多名党员局级干部根据工作分工与全区处级单位和区管重点企业结对联系;“百”就是四百多名党员处级干部与全区基层党组织结对联系,“千”就是全区一千多个基层党支部的书记和委员联系所属党支部的全体党员,“万”就是全区四万多名党员广泛联系身边的群众。“十、百、千、万”联系网意在突破单位、行业、所有制的界限,实现基层党建的全覆盖。
第三,建立完善“八项制度”。一是联系基层单位制度,就是党员处级以上干部定点联系基层单位党组织;二是结对交友制度,就是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和新社会阶层人士结对,既访贫问苦,又访贤问能;三是定期联系群众制度,就是党员干部定期下基层联系点,与群众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四是开设“区委书记信箱”,就是为全区基层党组织书记提供直接与区委书记联系的电子邮箱;五是“焦点网谈”制度,就是区委领导定期通过闸北党建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直接与广大党员、市民进行网上交流;六是定向分析和研究社情民意制度,就是区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大、政协党组和人民团体收集的社情民意;七是“双结对”制度,就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居民区党组织结对,各党支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八是居民区党建“三三制”,就是划小居民区党组织,在楼组建立党小组,延伸党的工作触角。
据统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全区处级以上党员干部通过“十、百、千、万”联系网,共建立648个基层联系单位,并经常性地深入联系点听取意见、指导工作、总结经验,把联系点建成了示范点。另外,全区广大党员按照党员责任区制度和“五个一”活动(即:履行一份岗位责任、联系一批身边群众、参加一些志愿服务、记好一本工作手册、进行一次履责汇报)的要求,主动联系工作区、居住区和社会活动区的群众,在全区上下构建起了全覆盖的联系服务群众网络。
在新形势下,为了让党员责任区制度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闸北人民群众的期待,闸北区委在党员责任区原有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党员责任区“十、百、千、万”工作制度》。在区委八届六次全会上,委员们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审议,并一致通过了《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关于<党员责任区“十、百、千、万”工作制度>的决议》。这项制度着眼于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着眼于解决闸北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眼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为全区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明确了制度规范,又对原有制度作了丰富和创新。
工作内容进一步拓展。比如,工作制度中新增加了“保障党员履责权利”的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党员主体作用,为党员自觉自愿履行责任提供了制度保障;又如,区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新增了局级领导干部和处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联系一家规模企业的工作要求,为实现区域经济和企业的“双赢”搭建了平台;同时,根据党代表任期制的有关要求,规定了区党代表要深入联系结对的社区和单位、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的要求。
问题处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党员责任区“十、百、千、万”工作制度》规范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程序,使问题收集和反映的流程简捷便利,操作性强。同时,也明确了各级责任部门处理问题的职责,对职责范围以外或本部门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规定了上报和交办的途径。
考评激励措施进一步完善。为确保党员责任区“十、百、千、万”工作制度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性,新增加了对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时效性和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的考评内容,并将考评情况列为机关目标考核、党员领导干部年终述职的重要内容。
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实践和成效
党员责任区制度要求全区党员既要在各自工作区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又要在居住区和社会活动区域体现先进性,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努力做到将党员身份亮出来、让身边群众看出来、把周围群众带出来。据统计,党员责任区制度实施不久,仅在闸北各个社区义务从事党的工作的党员就有四千多人,不少党员在单位是骨干,在社区还担任楼组党小组长,为党的工作队伍增添了新鲜力量,显示出激发党员内生活力上的组织优势。
闸北区委通过“结对交友”“联系党员群众”“双结对”等制度化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让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激发了广大党员的主人翁意识。据统计,仅2008年元旦和春节期间,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通过党员责任区制度关怀慰问的困难党员就达11547人,落实帮困经费达1557万元。
闸北区委通过开设“书记信箱”、定期开展“焦点网谈”等活动,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畅通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全区一千多名党组织书记每人都有“区委书记信箱”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随时向区委书记反映社情民意,并就基层党的建设和其他重要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2005年,“书记信箱”中收到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反映所在小区业主委员会存在问题的邮件后,闸北区委立刻组织力量进行调研,形成了全市第一个《关于加强党对业委会领导的意见(试行)》,不仅帮助解决该居民区的问题,还有力推动了全区党建工作的创新,显示出党员责任区制度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优势和成效。
闸北区委通过定向分析和研究社情民意制度,使党员意见和群众诉求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得到充分尊重。彭浦新村街道彭五小区的住宅成套率改造工程是区委、区政府的实事工程,彭五居民区党总支按照党员责任区制度的要求,充分运用党内“三先”的民主机制来统一党员思想,发挥模范作用,真正把成套率改造工程办成了让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据了解,工程的改造方案从最初设计到最后定稿,指挥部通过党总支反复听取党员和居民意见和建议达三千多人次,收集意见百余条,设计方案经过6次大的修改,解决了两千多个问题。最后,整个改造工程得到了居民的广泛支持和配合,凸显了党员主体作用的辐射效应。
“十、百、千、万”联系网为全区广大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搭建了平台,创设了载体,畅通了渠道,营造了环境,有效地激励党员将先进性主体作用寓于具体的创建实践中。比如,2006年,在市委要求的紧急处置“4·16”涉日游行、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指示下达后,闸北区委立即编发了有关形势的宣讲提纲发到全区四百多名党员处级干部手中,在短短2天内,党员干部直接到自己的责任区,面向一千三百多个基层支部的全体党员传达、宣讲形势,要求党员马上分头行动,教育亲朋好友、团结左邻右舍,全区出现了上下一心维护稳定的良好局面。
党员责任区制度的推行,使闸北区涌现了许多时刻把百姓冷暖记心头的好党员、好干部。
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庞连智,在为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奋斗的34年中,把困难和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关爱送给群众,体现出共产党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临汾社区医院工作时,他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安宁护理病房,专门收治患晚期肿瘤、脏器衰竭的临终病人。尽管这是一桩赔钱的“工作”,但是,他坚持了13年,让许多绝症患者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他的科研成果,获得过许多荣誉称号,成为闸北的品牌,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庞连智同志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07年9月,共和新路社区百岁老人、共产党员刘惠成,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位百岁老人,以服务社会的桩桩好事善事,寄托着自己对党的宗旨的美好追求。10多年前,家人见他行走不便,买了一辆小三轮车给他代步。谁知,这辆车成了老人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最好工具。10多年来,老人骑车走遍了共和新路的周边路段,承担起义务保洁员、义务排障员的社会责任。据不完全统计,老人清除的路障就有100多处。为了使公园游客免受水泥凳的冰凉,6年中,他亲手缝制了2000多块棉坐垫,提供给游客使用。刘惠成的先锋模范作用,感动着身边人,闸北区有1万多名共产党员和社区群众加入到以老人名字命名的“惠成志愿者服务队”中来。
随着党员责任区制度的不断深化,闸北区广大党员履行责任、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充分体现了闸北区广大党员在新时期的责任担当。
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几点启示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闸北区的党员责任区制度在提高全区党员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党员责任区制度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永恒主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大源泉。
“三个区”的划分和“十、百、千、万”联系网的建立,明确了党员履行责任、发挥作用的“责任田”,使党员实践先进性要求有了一个区域明确、相对稳定的平台和载体。强调三个责任区域的交融,要求党员既要在工作区、居住区内发挥作用,还要在社会活动区内保持先进性、体现先进性,促使党员无论走到哪里、活动到哪里,党员形象和党的意识就带到哪里、影响到哪里,做到党员意识无处不有,党员责任无处不在,党员作用无处不见,把党员的先进性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第二,党员责任区制度发挥了党员的主体作用。党员责任区制度明确了党员在不同区域的责任要求,拓展了党员主体作用发挥的领域。党员责任区制度增强了党员的主体意识。党员责任区制度通过给党员提要求、交任务、明责任,增强了党员的身份意识、党的意识和宗旨意识,促使党员自觉按照《党章》要求积极开展活动。实践证明,党员责任区制度显示出强大的制度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第三,党员责任区制度强化了党的组织功能。强化党的组织功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党员责任区制度,就是强化组织功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积极尝试。
首先,这项制度立足于党的工作全覆盖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党员责任区制度,构建立体化的组织架构体系,目的在于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把党的关心和温暖送到每一个居民群众。其次,这项制度致力于组织作用发挥的持久性。通过完善联系基层单位、结对交友等八项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督促机制,以党员责任区制度的持久长效,促进和保证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持久长效。
第四,党员责任区制度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检验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标准,也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基础。
党员责任区制度根据人民群众思想多元化的形势特点,设置定期向基层党员群众宣讲形势的制度;还根据特大型城市人际交往手段虚拟化和网络化的实际,依托网络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开展“焦点网谈”,开通“区委书记信箱”,创新各级党组织与居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和联络方式,进一步加强面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群众,清除各种有害信息的负面影响,起到了赢得民心,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作用。
第五,党员责任区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基层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最广泛、最直接的渠道,也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与战斗力的基础,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阵地。
闸北区在党员责任区制度的实践中,要求党员在工作、居住和社会活动三个责任区内发挥宣传员、联络员、服务员的作用,使之成为党的声音的第一传媒,成为反映群众诉求的第一渠道,成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第一模范,有效地开辟了群众利益表达的新渠道,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在落实党员责任区制度过程中,各级基层组织积极探索建立诸如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制度、协商谈判制度等民意表达、矛盾化解的工作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党员责任区制度在闸北区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不仅从制度层面保障和落实了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也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具有闸北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实践证明,党员责任区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各项工作,在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生动实践中加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显示出党员责任区制度在全区各项工作中的强大制度优势,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一次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