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养老”浦东系列报道之一
2018-10-17 9:35:48发布97次查看
老年人在周浦镇老吾老日间照护中心参与活动。□顾佳伟摄
塘桥日间照护中心工作人员为老人理发。□周雪涛摄
塘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朱平芳在给钱凤珍按摩。□周雪涛摄
浦东新区60周岁以上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30%。“三人行必有一老”的年代,如何养老,成为一道必解的题。每个人都盼着在走向生命终点的最后一程里,依然拥抱生活,远离孤独。老人们能否“安养”,折射的正是社会的温情、温度。
“侬好,钱妈妈!”10月11日,塘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朱平芳来到塘桥二村的一处小屋,熟稔地跟93岁的钱凤珍打招呼。
十几年前,塘桥街道在浦东新区率先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钱阿婆是较早一批享受到专业人员上门护理服务的老人之一。现在,整个浦东新区约有6.4万名老人与钱凤珍一样,在家养老,但享受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这些老人,与其他同样居住在家中、纯粹由家庭照护的老人一起,组成了上海市“9073”养老格局中的“90”和“7”。
“今天,我们去哪里养老?基本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住在家里,家庭和社区养老结合;一种是住进机构,在机构养老,比如敬老院。”浦东新区民政局副局长庄大军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应保尽保,让每一个老人‘老有所养’。”
“三人行必有一老”
截至2017年底,浦东新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为91.4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0.6%。按照9073的养老格局,居家养老是最为普遍的养老方式。
93岁的钱凤珍,在塘桥二村“独居”了7年。说是“独居”,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她的几个子女在一天24小时内排好了班,轮流陪护。
儿女们的照顾,让钱阿婆能够一直在家颐养天年。但她在80岁时患胃癌开了刀,胃切除掉3/4,现在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老人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差,专业人员的上门护理,弥补了儿女们照顾不周的缺憾。
今年起,朱平芳成为钱凤珍老人的上门服务人员,她原本是钱阿婆的邻居,塘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了特意安排。
现在,她给钱阿婆每周上门服务两次。每次到钱阿婆家,朱平芳的第一件事是给老人量血压,然后给老人按摩。“老妈妈身体情况整体还好,就是年龄大了活动少,所以需要经常按摩按摩,相当于运动。”朱平芳说。钱阿婆虽然耳朵不好,但也还能与人简单交流,她大声告诉记者:“按一按蛮适意。”
按照上海市“9073”的养老格局——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钱阿婆是家庭照顾和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员,也代表着目前大部分老人的养老状态。
这些老人的群体数量,正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快速增长。根据浦东新区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达91.4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0.6%,可谓“三人行必有一老”。而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14.71万,占老年人口的16.1%,100周岁及以上老人有491人。
《浦东新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指出,“十三五”是浦东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户籍人口深度老龄化成为社会常态,独生子女父母成为新增老年人群主体。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万多的数量增长,每年增加0.91%。到2020年,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8.66万人。同时,纯老、独居老人继续增加,高龄老人和农村老人纯老现象更为突出。
钱阿婆所在塘桥街道的老年人口增长情况,即成为代表性缩影。在塘桥街道2016年11月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显示当时有60岁以上老人1.85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0%。不到两年时间,塘桥辖区内的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现已增至1.9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例也增加到了34%。
“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撑
除了亲人的照料,家门口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让“居家”老人的晚年依然能拥抱社会,远离孤独。
绝大部分老人的养老,是在家里。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最基于现实的养老方式。
“‘9073’的格局,就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但如今的居家养老,并不是老人们简单的在家渐渐老去。这几年,政府、社会、市场都在思考可以为养老做些什么,尤其是对于居家老人,包括完善公共服务,构建服务体系等。”庄大军说,社区养老,更是居家的一种延伸,老人们依然住在家里,但家门口一系列完备的服务,让“居家”的老人,依然能亲近社会,远离孤独,享受着晚年的精彩。
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助餐服务点、老年活动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养老睦邻互助点,还有钱阿婆享受的服务提供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等,不同类别、不同功能的为老服务机构,让“住家”安养变得更为现实。
家住周浦的殷桂芳,今年81岁。她与钱阿婆一样在自己的家养老,但不同的是,她每天到离家不远的周浦镇老吾老日间照护中心,与其他老伙伴一起度过。
10月16日,早上8点多,殷阿婆的家人把她送到日间照护中心。上午,在康复师和护理人员的带领下,与其他老人一起做康复保健操、做手工,或是看电视、读书报、游戏;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喝下午茶,或是玩棋牌、听故事、唱歌;下午4点后,家人来把她接回家,结束一天的日托。
已运营有4年的周浦镇老吾老日间照护中心,现在每天迎接着40多名像殷桂芳一样的老人。“我们这里的老人平均年龄86岁,还有4名身体条件较好的90多岁老人。”周浦镇老吾老日间照护中心主任秦海英介绍,大多数是子女不放心单独把老人留在家里,又不能全天陪护,就送到这里来。
秦海英和工作人员把有着两层小楼、一个精致院子的照护中心布置得很温馨,使这里看起来像是一个活动聚会的场所,而不像人们刻板印象中的托老机构,“就是为了让老人们感觉每天只是从一个家到了另一个家。”秦海英说。
对于奶奶的日托生活,殷桂芳的孙子申斌很满意。“照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很耐心,有老人年纪大了便秘,护理人员还会帮忙掏出来,这是很多子女都做不到的。而且每天的安排都很丰富,有活动还有读书看报,不会让老人与社会脱节。”
在区民政局局长、区老龄委副主任黄宏不久前所作的一份报告中,披露了目前浦东新区养老设施供给的一串数字。
按照“东西南北中、多点均衡布局”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浦东新区全区现共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1家,长者照护之家18家,老年人助餐服务点90家,区级老年活动中心3家,在28个街镇设立社区(街镇)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9家,居村委老年活动室1332家,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242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6个。
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是目前浦东新区各街镇的又一个热词。其含义,是兼顾城乡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在15分钟可达范围内,配置包括上述众多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机构照护、综合为老、社区托养、社区支持等服务,实践“原居安养、持续照护”的目标。
浦东的不少街镇,推出了为老服务地图,直观展示社区养老的“15分钟服务圈”。塘桥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门口,即贴着一张“塘桥为老服务设施点分布图”,上面列出了不同养老设施的地点,并在地图上用图标标注出来,给老人清楚的指南。
“九宫格”兼顾公平和温情
老年人选择什么样的养老,跟年龄、身体状况和收入都有关系。政府资源的配置,需要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但社会养老资源的配置,依然需要精准。
庄大军说,老年人享受什么样的政府津贴和福利,形象来说,就是划三条线,列一个九宫格,不同老人根据年龄、身体状况、收入,对照进入不同的格,就可以知道自己能享受什么。
“第一条线,根据不同年龄条件,60岁、65岁、80岁、90岁、100岁,不同年龄享受的保障不同,到65岁以上就有津贴,年龄不同津贴不同。”庄大军说。
“第二条线,是身体状况。”庄大军介绍,“根据浦东新区在全市率先开展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老人的身体状况可以分为1-6级,从最高级别6级到最低级别1级,享受的设施分别对应护理院、养老院、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护中心、助餐点、为老服务中心等,再往下就是居家养老服务。”
第三条线则是收入。收入也分6档,“第一档,孤寡老人、特困对象,这部分老人进养老院,政府全包;往上,是低保老人,低收入,会给较多补贴;再往上,是养老金水平在平均养老金以下,对这些老人,政府也有补贴;平均养老金以上,政府就不再给予补贴了。”
在庄大军看来,今天我们怎么养老,跟年龄有关,跟身体状况有关,跟收入有关。而且,这三条线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把有限的社会资源用在了刀刃上。
不带感情色彩的划分后,老人们并不是往每个“格”一塞了之。在这些不同的为老设施以及老人的家里,由人或科技带来的服务,充当着“温情使者”。
家住浦兴路街道东陆新村五街坊的戴月兰,尚不到70岁,但因为特殊的家庭情况而独居,成为浦兴路街道独居老人关爱服务项目服务的对象之一。因为结对,仅比戴月兰小两岁的朱嘉云走入她的生活。
刚结对不久,戴月兰白内障做了开刀治疗,眼睛不能熏油烟,可是她又没钱请钟点工做饭。了解到这一情况的朱嘉云,二话不说承担了给戴月兰做饭的任务。这一做,就是一个月。
确诊鼻咽癌做放化疗时,又是朱嘉云充当了戴月兰亲人的角色。“从那一年的7月开始,直到10月份,几乎全是芳芳(朱嘉云昵称)陪着我去,经常一去就是一整天。”戴月兰记得很清楚,大夏天的,朱嘉云要一只手扶着她,另一只手拿着看病的材料,肩膀上还帮她背着重重的包。这让她把朱嘉云当成了比亲人还亲的人。
浦兴路街道独居关爱工作项目组负责人杨一明介绍,整个浦兴路街道的志愿者以1:5的比例对普通独居老人,每周走访见面1至2次;对于子女居住在本市区外、省外、国外的重点独居老人,志愿者每周走访要不少于5次。
在更大范围内,浦东2017年高龄老人家庭互助服务“老伙伴”计划项目受益老人4.17万人,月上门拜访量超过了20万次。
《浦东新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诸如探索物业和家政服务企业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拓展优化社区居家养老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包”等家庭养老支持服务。
现在,浦东新区还在进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已覆盖全区36个街镇,目标是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营造更好的尊老敬老氛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