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一网通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2018-10-12 9:15:11发布159次查看
挂号要排队、就诊要排队、付费要排队、取药要排队……对老百姓来说,排队占据了就医的大部分时间。 “闵行将打造‘一网通医’,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通过信息化建设,缓解公众就医难题,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在接受闵行报记者采访时,区卫生计生委主任杭文权表示,闵行已明确一张网络覆盖区内医疗机构、区域信息平台、居民移动终端的整体规划设计,目前区域智慧医疗成效初步显现,下一步将逐步吸纳市级医疗机构,做到平稳过渡,最终实现全覆盖。
捷医平台 用信息化串起三驾马车
闵行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是习总书记的指示。在您看来,卫生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杭文权:卫生的重点工作主要有3个,分别是公立医院、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如果这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相互融合,发展后劲会很足,而能够将这三驾马车串联起来的,就需要构建一张闵行卫生健康网,实现“一网通医”。
“闵行捷医”就是承载这张网络的平台。2018年,闵行捷医平台被列为区政府十大实事项目之一,目前已在辖区内的市五医院、闵中心、区妇幼保健院等20家单位上线,覆盖全部区属公立医疗机构。
闵行捷医平台采取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患者只要绑定相关信息,就能在不同医疗机构内直接使用,检查报告、病历等相关信息也在“云平台”内实施共享,能够有效避免复诊、转诊时进行重复检查和配药,减轻就医的时间与经济成本。
闵行报:对老百姓来说,最有感受度的可能还是少排队。
杭文权:做捷医平台,首要目的就是解决排队问题,现在已实现线上预约、智能导诊、移动支付、报告查询等基础就医服务。
从目前情况看,患者就医时间平均可减少40分钟。
闵行报:捷医平台还不能用医保直接支付?
杭文权:是的,使用医保结算的患者,还是要去窗口排队或在医院内部的捷医自助设备上进行支付结算,医保在线支付服务瓶颈尚待打通。实际上,在闵行区域内综合性医院门急诊患者中医保患者比例超过50%,社区的比例更高。
不过,前期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在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的“医保居民在手机上垫付挂号费,然后到医院后返还”的模式来支持医保患者的app使用,这种模式下引入支付宝信用积分,达到一定信用积分的,可以使用支付宝蚂蚁花呗进行垫付,到医院后医保部分费用再自动冲还,实现授信支付,而无需患者垫付。
这个模式已经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线使用,使用情况良好,接下来需要推广到全区所有二、三级医院。
闵行报:捷医平台二期还会有什么新功能上线?
杭文权:和一期相比,二期聚焦提供方便,如计划免疫在线预约并支付,最近已上线;又如康复、残疾器械公共租赁,将在年底前推出;拟与区民政等部门机构合作推出养老护理康复病床预约,用户不仅可在线查询闵行区床位信息,还能在线预约,帮助解决医养结合问题,此功能将在2019年推出。
总的来说,二期还是以公益性为主,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聚集更多公共资源,提供更多与健康有关的信息,为公众提供更为便捷的医疗服务。
公立医院提升四个医疗中心服务能级
闵行报:三驾马车中,公立医院是很重要的一块。“十三五”规划中的东南北中四个区域医疗中心,都形成了吗?
杭文权:公立医院是一张服务网。“十三五”以来,闵行不断补短板、补空白点,增加了很多服务网点。随着华山西院的运营,东南北中四个医疗区域中心今年齐了。
此外,新成立不久的浦锦街道原本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建设,5月28日正式运行,至此,按照社区卫生中心设置要求,13个街镇社区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同时按人口分布、服务半径,另有16所分中心、14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7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其中设置邻里中心家庭医生工作站56个)。
从目前情况看,公立医院布点已基本完成并趋于稳定。近期,龙华医院闵行分院已经立项,它是中部副中心,也是“南岳阳北龙华”中医布局之一。“南岳阳”的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挂牌,但还带“筹”字,医院正在努力。还有,闵行区中心医院创“三乙”的准备已全面启动……可以说,闵行区医院的硬件布局已基本完成。
闵行报:光硬件还不够,软件建设有什么进展?
杭文权:软件的构架主要以医联体为基础,但是这张网比以前有更多延伸。我们不仅和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也包括比较好的专科,核心是先打造四个区域医疗服务中心的服务能级。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正全力以赴准备创建三级医院,华山西院、仁济南院和五官科医院,都在通过区里人才政策引进专业人才。区校共建以来,闵行引进的医疗专家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共引进市级专家158名,引入的专家担任科室学术主任,建立周良辅、葛均波、顾玉东3个院士工作站和周平红“大国工匠”内镜工作站,带动区域医疗机构学科水平大步发展。2017年全区卫生计生系统获得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达到历年最高水平。
公立医院的软件建设主要学科建设,也是医联体的提升版。现在我们和各大医院,包括儿科医院、五官科医院都在联动。
闵行报:习总书记最近提出,要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听说闵行也发布了白皮书?
杭文权:近视防控闵行已启动,跟新虹桥医学中心的美视美景门诊和五官科医院合作,形成类似于专科的医联体。
现在的范围已超出了我们早前公布的白皮书,原来公立医院的力量不够,最近跟五官科医院、市五医院签约,进一步把这张网编得更好。
社区医院既同质化标准化又特色化
闵行报:作为第二驾马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它和二、三级医院的定位有何不同?服务重点是什么?
杭文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围绕国家和上海的要求,落实分级诊疗,即首诊在基层,目前正在推的是签约服务,这一轮签约有明确要求,常住人口签约率要达到30%,重点人群签约率(包括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10类人群)达到60%。
扎实推进签约服务工作,市级层面出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实施细则,按照每人每月10元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标准安排资金,由医保基金和区级财政9:1比例分担,其中70%经费依据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的考核结果,用于人员薪酬分配,纳入绩效工资统一管理,单独核算。
这项政策对调动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推动家庭医生有效签约服务、做实分级诊疗制度十分有利,居民在签约之后,将会享受到更多更优的卫生健康服务。
闵行报:现在,闵行有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6个分中心,是否有地区差异?
杭文权:以前,因地区经济差异,如莘庄和马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还是有所不同。如今,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和软件都按照标准化、同质化建设,并将于今年底明年初完成。今后,居民到任何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流程都一样。
闵行报:听说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的考核中排在前列。
杭文权:这就是标准化、同质化建设的成果。马桥原来在闵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和软件都靠后,但马桥镇政府用镇财力一次性将硬件升级到位,由此也带动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升级。
其中,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于年底重新建成,江川、虹桥、梅陇、七宝即将规划重建,莘庄、颛桥已在重新改建,华漕已启动研究新建方案。
闵行报:同质化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不会千篇一律?
杭文权:我们现在提倡“一社区一学科”,不光要同质化,还要特色化,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专业学科上有所提升,让每家都至少有二三个特色学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己努力和全区的资源合理调配,相信一定能把特色学科建立起来。
另外,闵行前期已做了半年多准备,到年底,将争取二至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上海中医药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中医为特色的社区医院。如果顺利,明年再推动几家挂牌复旦大学医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当然,这个挂牌不仅是形式上,内部还会引导各家做好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这样,百姓首诊在基层才能真正落地。
闵行报:我们和儿科医院打造闵行协作网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什么改变?
杭文权: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社区儿科门诊量逐步上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门诊量2017年比2014年增长了20.28%,闵行区的儿童(居住地址)在儿科医院门诊的就诊人次数逐年下降,2017年比2014年下降了14.74%,这说明社区儿科门诊水平在提高,公众对社区儿科门诊的信任度也在增加。形成协作网后,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门诊都已开设,碰到疑难杂症,社区医生还能帮忙转诊。
最近,我们还在做一件事——打通与儿科医院的信息通道,儿科医院也愿意进一步开放号源给闵行百姓,真正把儿科双向转诊做起来。
公共卫生激活大数据编制健康网
闵行报:“上医治未病”,预防比治病更重要。在公共卫生领域,闵行有什么布局?
杭文权:闵行的公共卫生主要依托于康联体,康联体虽然刚刚起步,但起点挺高。闵行自身有基础,加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支撑,这一定是发展方向,也是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优势。
现在,闵行区所有专业站所均加入康联体建设,康联体已经有17个项目落地,牵头人都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甚至院长,也匹配了相应团队。通过课题形式,逐步提取闵行积累了这么多年的大数据并激活。可以说,康联体让闵行的“数据大”变成了“大数据”。
闵行报:闵中心旁正在建闵行复旦研究院,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吗?
杭文权:这是闵行区与复旦大学“区校合作共建”的又一成果,复旦闵行医教研协同型研究院是区卫计委下属的一家独立法人单位,现在研究院的编制已批下来,我们希望未来与复旦大学共同打造研究院,将复旦的优质资源引入闵行,进一步提升闵行卫生的医教研水平。
闵行报:医联体和康联体,是两个独立的体系?
杭文权:起步阶段独立,但现在有一可喜的变化——医联体和康联体已在融合并互动。
如今,闵行的卫生生态环境进入了良好的状态,不管是外来专家还是本土医生,都比较满意。对卫计委来讲,现在的重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短板为导向,激励落后者努力跟上。
医疗急救2020年急救车12分钟到现场
闵行报:这几年,闵行急救车进行了一系列更新,今后最快几分钟能到达现场?
杭文权:这是另外一张网——急救网,今年年底,闵行将实现每3万人口一辆高性能急救车的目标。最近,我们正在根据医院布局,调整优化急救站点,年底前增加三四个急救站点。
整体上,闵行规划18个急救分站点,现状保留标准化急救分站点9个,分别为江川、浦江、华漕、颛桥、吴泾、马桥、莘庄、七宝、浦锦分站点;标准化建设急救分站点4个,分别为龙柏、梅陇、古美、虹桥分站点;新增分站点5个,分别为鲁汇、莘庄工业区、曹行、新虹、七宝分站点。通过急救网的优化调整,到2020年,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以内。
闵行报:除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端医疗服务方面,闵行有哪些规划?
杭文权:2017年,闵行第一次探索出台了《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指引》,指导营利性机构的开办,效果不错。2018版正在编制中,旨在让民营医疗机构的规划布局更为合理。
根据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指引》将闵行区按区域分为四个区域,一类区域为医疗资源聚集发展的区域,主要是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和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内,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其他三类区域分别为医疗资源丰富、医疗机构种类比较齐全的区域;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疗机构种类相对单一的区域;医疗资源薄弱的区域,社会力量可自主选择相应区域投资举办医疗机构。
闵行报: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也是定位高端医疗服务?
杭文权:上海要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光靠公立医院不够,新虹桥医学中心是亮点。目前,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一期已引入了8家国际国内品牌社会医疗机构,包含儿科、妇产科、骨科、肿瘤等特色专科及综合医院。
今年底,首届虹桥健康服务与品质医疗论坛将在这里举办,今后争取做成永久性论坛。我们希望通过论坛,把闵行医疗产业聚集起来,提升新虹桥医学中心的品牌影响力,将其建成引领长三角高端医疗一体化的制高点。
闵行报:“全面二孩”政策后,闵行有什么配套措施?
杭文权:闵行正积极开展优生优育宣教工作,将基本项目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纳入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完善社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体系,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
具体来说,将以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工作为契机,发挥基层计划生育网络优势,整合卫生计生资源,建立面向家庭的“生育指导、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家庭文化”服务体系。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