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家住长宁区新泾镇的一户低保家庭中女方突发尿毒症,虽然医疗救助款项可以将每月高达4000元的血液透析费用减半,但剩余2000元的自费部分仍旧令这个家庭每天面临“吃药还是吃饭”的艰难选择。
两年之后,这家人盼来了曙光:2010年下半年,长宁区联合区卫生计生委、区民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保办)以及区财政局等四个部门打破壁垒,在上海首个推出“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的一站式医疗救助新模式。“四医联动”从此成为破解困难家庭“不敢看病、看不起病”的金钥匙,有效解开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的困局。
2007年,长宁区已首先在仙霞新村街道试点名为“利贫”的课题项目,通过对5个居民区内113户低保家庭总计346人长达一年的医疗保健救助试点,梳理出可对贫困人群减免的基本药品目录与基本检查目录。经过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的共同分析评估,最终得出了一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规范可行、救助程度适宜的城市贫困人群医疗保健救助制度。这便是“四医联动”的雏形。
“新医改”实行后,长宁立即着手将“利贫项目”向全区复制推广。2010年 “四医联动”在长宁全区推行,新泾镇的这户困难家庭第一时间被纳入了新政策的保障范畴。
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表示,卫生、民政、财政、人社等多部门联动合力推行“四医联动”制度,正是奔着解决长期困扰贫困人群就医的两大症结而去。
首先,“四医联动”同时提升了救助款项的比例和覆盖人群的比例,低保、特殊救济等困难人群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可享受95%的医保救助,即100元诊疗费中只需付5元,救助范围也从大病、慢性病向一般的感冒发烧延伸。其次,“四医联动”改病患事后报销为民政救助事前垫付,定点医院及时结算将救助关口从事后转向事前,从根本上解决了困难人员“没钱不敢看病”的担忧。
与此同时,通过将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社区首诊和梯度就诊纳入“四医联动”,分级诊疗制度在困难群体中也得到充分释放。此外,“四医联动”充分调动了医保基金的保障作用,确保民政救助第一时间抵达最需要帮助的人群。
2010年“四医联动”推出的第一年,长宁全年相关医疗费用投入为853.92万元,惠及1.28万人次。而2012年起至2017年间,平均每年“四医联动”的医疗救助支出保障费用就达2355万元,惠及人群18.7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