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毛泽东与崇明 也有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8-9-10 14:23:51发布96次查看
  1976年9月9日,秋风寒悲,一代伟人毛泽东与世长辞,举国恸哭,举世哀悼!江河凝滞,天地呜咽!转眼40年过去了,他虽然仙逝远行,但他的英容笑貌,他留下的政治遗产,从未走远,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毛泽东一生虽没有到过崇明。然而,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崇明,一生多次在自己的诗文、论著、题词和宏观思考中提及崇明这个美丽的海岛。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了解崇明
1918年春,25岁的青年毛泽东在长沙送别新民学会罗章龙赴日本留学时,做了一首《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诗,诗中写道“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诗文中提到崇明。
毛泽东后来回忆自己青年时代在长沙湖南图书馆自学的情景时说:“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1912年,19岁的毛泽东到长沙读书,就非常喜欢研究地理,并把地图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毛泽东在1915年给同学肖子升的信中写道:“研究(地理)之法,地图为要;地图之用,于填最初。”指出了研究地理学的方法之一:运用地图。毛泽东阅读报纸时,身边总是带着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随时查对地名,研究问题、分析形势。
毛泽东在写《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送别罗章龙时,“崇明”两字信手拈来,可以想象,青年毛泽东在研究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就已经关注到了长江出海口的崇明岛,并把“崇明”融入自己的诗句。毛泽东用“崇明对马衣带水”并不仅仅是做诗时平仄、用典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对崇明和对马岛的了解。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位于长江口的出海口;对马岛是日本的第三大岛,位于日本马关西部水域的海岛。崇明岛到对马岛的距离不足一千公里。
当时,中国大批有志青年到日本去留学,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也资助、安排罗章龙到日本留学,毛泽东为此做了大量的组织准备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对马岛位于日本马关西部水域的海岛,马关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在日本签署“马关条约”的地方。当年,毛泽东在剖析“马关条约”、研究中日关系的时候,对照中、日地图,也一定是关注到了马关西部水域的对马岛。
一个世纪后,2012年7月12日,日本对马市代表团来崇明县访问,并与崇明县签订建立友好关系意向书。双方约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经济、贸易、旅游、科技、教育、环保及其他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领域合作与交流。
青年毛泽东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将为历史留下一段佳话。
毛泽东关心崇明农民运动
到了1926年,毛泽东以共产党人的身份,出任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兼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5月3日,第六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身为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毛泽东重视农民运动、注重调查研究,听说到了崇明上沙地区1921年、1922年佃农抗租暴动的信息,得悉学员陆铁强、俞甫才来自崇明,即约谈陆、俞二人,了解具体情况,对崇明岛上“上沙”、“沙田”、“熟田”的地方实情,以及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法等,掌握得一清二楚。毛泽东依据向崇明陆铁强、俞甫才以及江苏、浙江其他学员调查所得的材料,写成了《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署名“润之”,刊登在1926年10月 25日出版的第179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上。
毛泽东在文章中明确“此地地主剥削佃农非常厉害”。文章分析:崇明沙田“这种田完全是新涨的沙田,农民逐渐替他们经营成熟,成熟后,地主管田底所有权,农民管田面的权。每年耕种所用人工、肥料、农具、种子等均归农民自备。秋收后每千步田要纳租谷五百斤甚至五百斤以上。地主到农民家里的时候,农民要请他吃好酒饭,不然便难免加租”。“农民如稍反抗,马上送县究办。农民若今年欠了五元租,明年就要你还十元二十元,又不得不还,于是农民之破产者年年有之”。文章还提到“此地农民曾在民国十一年起了一个暴动,并没有什么赤党过激党煽动他们,他们自己成群的起来打毁警察局,割去地主陶某的耳朵,并大闹县署要求减租”。文章分析了这次暴动失败的原因,“因团结不固,首领被捕,以致失败”。毛泽东科学地判断“地主且以《佃业维持会议决》以欺农民(佃业维持会系十一年地主组织以欺农民的),于是农民恨地主愈深,暴动又将发生了”。
这是毛泽东以一个政治家、革命家的眼光,关注崇明以及江浙地区的农民运动。
毛泽东为崇明籍革命人两次题词
延安时期,毛泽东已经成为党的领袖。为了坚持抗战,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在1942年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延安解放区军民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1944年5月,延安召开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暨职工代表大会,毛泽东为崇明籍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1945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大会上,毛泽东又为陈振夏题词:“生产战线上的英雄”。毛泽东为一个人两次题词,这是唯一一例。
陈振夏是崇明港东乡人,青年时期投奔延安,担任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和工人们艰苦奋斗、开采石油,原油年产量由1935年由红军接收时的44吨增长到1943年的1279吨,相当于1935年前14年的总和。延长石油厂的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后方,保证了军车的行驶、机器的转动、枪机炮膛的润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延安的《解放日报》为此对陈振夏和延长石油厂做了专题报道。
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暨职工代表大会上作《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的演讲,讲话中表扬陈振夏说:“像沈鸿同志、陈振夏同志,他们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们的心和共产党员一样,都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艰苦奋斗的”。毛泽东还说“全体工程师、厂长、工人们都要向这方面努力,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都要向这方面努力”。
陈振夏
1945年1月1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大会上作《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的报告,肯定了陈振夏等英模“有许多的长处,有很大的功劳”、起了“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毛泽东说,“带头作用。这就是因为你们特别努力,有许多创造,你们的工作成了一般人的模范,提高了工作标准,引起了大家向你们学习”。“骨干作用。你们的大多数现在还不是干部,但是你们已经是群众中的骨干,群众中的核心,有了你们,工作就好推动了。到了将来,你们可能成为干部,你们现在是干部的后备军”。“桥梁作用。你们是上面的领导人员和下面的广大群众之间的桥梁,群众的意见经过你们传上来,上面的意见经过你们传下去”。
在毛泽东题词的鼓励下,陈振夏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在国家建设宏观思考中关注崇明
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记录了这样一件事,1959年4月,中共中央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毛泽东在全会召开之际时,曾经说道:“我可以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有地质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只准骑马,不能坐车,一直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再沿长江而上,从金沙江一直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很想学明朝的徐霞客”。
毛泽东的“很想学明朝的徐霞客”这番话,绝不是一般概念中学徐霞客骑马游历的含义。实际上,毛泽东是要组织地质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等专业工作者,认认真真的到各地做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毛泽东要求随行人员“只准骑马,不能坐车”,切切实实的到第一线,做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按照毛泽东的一贯领导风格,他意识到需要到下面去走一走,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的调查研究。毛泽东以自己特有的浪漫语言风格,提出了“想学明朝的徐霞客”,“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再从金沙江一直到崇明岛”。毛泽东再一次把崇明纳入自己的宏观思考范围内。
尽管做了许多准备,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未能成行,没有实现自己的这一愿望。但是,毛泽东的这一愿望已经被载入史册。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