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上海,提起山阴路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是不是有个鲁迅故居?”
“甜爱路旁边的那条路吧”
“不太晓得呀,还是甜爱路逛得多些”
……
即使来到这条路的人
也多半是逛过了鲁迅故居
就匆匆离开
只有老底子的上海宁才知道
这是一条特别值得抽出时间
好好逛一逛的老街
这里还曾驻扎过无数文人墨客
可以算得上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而随之流传下来的名人故事
也值得人们细细咀嚼
不仅如此,这里的建筑
也是极具老上海气质
石库门、新式里弄、花园洋房……
堪称近代民宅“博物馆”
值得拿出些时间,用脚步仔细丈量
住着长长一串大文人
山阴路
虹口区的一条街道
南北走向,南起四川北路
北至祥德路,长651米
原名施高塔路(scott road)
1911年越界筑路
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
更名为山阴路
偶遇一位打小住在这里的爷叔
就骄傲的跟头条菌说:
你别看这短短一条路
虽然没有四川北路那么繁华
也不像隔壁甜爱路那么出名
但是要说起文化底蕴
这条路才是不得了嘞
一百多年的历史不说
光是这里面的故事
怕是几天几夜也讲不完嘞!
山阴路132弄(大陆新村)9号
原施高塔路130号
就是鲁迅故居了
这是鲁迅1933年至1936年
逝世前居住和工作的寓所
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
三层新式里弄房屋
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
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
鲁迅在民国22年4月11日
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迁入
民国25年10月19日在这里逝世
1950年1月恢复开放
在1959年时
成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鲁迅故居
还最大程度的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推开黑色铁皮大门
就是一个种着桃树、紫荆、石榴
等花木的小花圃
(这里至今还存放着瞿秋白
去江西瑞金时赠给鲁迅的工作台
无声地见证着二人深厚的友谊)
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斋
朝南窗下放着书桌和陈旧的藤椅
鲁迅当年就是在这里身伏书桌
写出了许多叫敌人胆颤心惊的文章
先后编选了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和《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等7本杂文集
也可以说有很多
咱们曾在课本上读到的文章
都是在这个小小的书桌上诞生的
也是在这个房间
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梳妆台上至今还挂着
一个旧时的日历牌
日历撕到1936年10月19日
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对着5点25分
这是鲁迅先生逝世的日期和时间
1933年初
为了使好友瞿秋白有个
比较安全的生活和写作环境
鲁迅委托友人出面
给他租一个合适的住所
3月1日,鲁迅和内山完造夫人
一起去施高塔路东照里看房子
(即今天的山阴路133弄)
租定12号仿日式
三层建筑的二楼南间
这间房间约16平方米,方形
南面有四扇大窗,光线充足
不久之后,鲁迅一家也搬入了
马路对面的大陆新村
两位挚友也由此成为
可以互相串门的邻里
可能只是课本上的一段文字
可对于老底子的上海宁来说
他却是一段存在于身边鲜活记忆
他或许是曾住在楼上的那个文弱书生
也或许是弄堂里点头致意
擦肩而过年轻后生
……
上班、上学的年轻人走了之后
山阴路133弄的东照里
又安静地罩在日光里
挂着“瞿秋白故居”字样的12号
也早已住进了普通人家
唯有门口的铭牌
提醒着人们
这里曾经入驻过怎样的风云人物
山阴路132弄6号
(原施高塔路3弄29号)
大文学家茅盾先生在上海的旧居
当初茅盾先生之所以搬到这里
还要归功于鲁迅先生的“怂恿”
也就是鲁迅从四川路的公寓
迁往大陆新村的第三天
他的老友茅盾
前来鲁迅的新居祝贺他乔迁之喜
鲁迅就对茅盾说:
“你为什么不搬过来呢?这里还有空房。”
茅盾问:“房租几何?”
鲁迅答:“六十元。”
在当时的上海
这可是个非常昂贵的数字了
也就是鲁迅这样的
顶级名作家租得起
一般人根本想都不敢想的好不啦!
倘若当时
茅盾没有出版畅销书《子夜》
赚到一大笔版税
恐怕就做不成鲁迅的邻居了
幸好有了这样一笔钱
使得他思虑再三后
还是决定搬到山阴路132弄6号
(原施高塔路3弄29号)
之所以搬到这里来住
主要还是觉得
“同鲁迅住得近,遇事商量也方便。”
确实,茅盾搬到山阴路之后
与鲁迅的联系更为频繁
只是鲁迅来茅盾家少
茅盾到鲁迅家去坐坐却是常有的事
住着许多文人骚客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三位
名人扎堆的山阴路上
还有住着许多文人骚客
随意路过的一栋小楼
可能就是名人旧居
正应了那句
山阴路上,应接不暇
山阴路192弄53号,赵家壁旧居
赵家璧,中国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
还是出生在阿拉松江的男小歪呢~
不仅人长得端正还很有才华
还在光华大学附中读书时
就主编《晨曦》季刊
大学时期主编过《一角丛书》
1932年在光华大学
(今华东师范大学)
英国文学系毕业后
进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任编辑、主任
主编《良友文学丛书》
胡适、郑振铎等著名作家
分别编选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大系》
还是由北大校长蔡元培作总序嘞
1978年后任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特约编辑
1986年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范祥雍,著名文史专家,藏书家
1945年至1958年期间就住在
山阴路上的小楼里
《战国策笺证》
几经周折,才得以保存
还曾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提名奖
1929年1月
陶晶孙应上海东南医学院之聘
夫妇俩从日本回国
一到上海他们就落脚在
创造社朋友聚集的虹口
最初住在北四川路永安里
后迁居多伦路的燕山别墅
三十年代中期定居山阴路216弄2号
他一面进行医学研究
一面从事文学活动
一度主编《大众文艺》和《学艺》杂志
1929年加入革命剧团艺术剧社
还是中国木偶戏的创始人之一
近代民宅的“博物馆”
要说这条短短的山阴路
为什么能逛上大半天
除了名人故居
这里的“花样”建筑
也是功不可没!
一条宽不过10米的山阴路
梧桐夹道,浓荫蔽日
即使是烈日当空
走在路边也没在怕的
山阴路两侧的弄堂
由一块块成片开发的住宅构成
保留了多种样式和风格的住宅建筑
可以说山阴路是一处
自然形成的近代民宅博物馆
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建筑
以大陆新村、文华别墅
为代表的新式里弄
以千爱里
为代表的日式花园里弄
以及独立成套的
西洋式公寓施高塔大楼
都集中在这条小马路上
不是亲眼看到,你敢信?
两排老房子本名“留青小筑”
是面对面和背靠背的
对称式格局设计的新式里弄
极为罕见,已被列为市级保护建筑
还有这些别致的花园洋房
即使是现在看来也是美呆了
而且很多都被列为历史优秀建筑
如果你在这里拥有一栋小楼
而且还是带花园的那种!
没事养养小花、除除小草
天气凉爽的傍晚
晾完刚洗好的衣服
再出去遛遛狗、撸撸猫
……
反正头条菌是飘了飘了
喜滋滋,偷着乐~
得益于最初的定位
(自开辟以来就被定位为住宅区)
山阴路是一条特别适合生活的老街
整个山阴路路段内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
兴建的民宅占了90%以上
东照里、恒丰里、积善里
千爱里、四达里、大陆新村
……
条条巷子,栋栋小楼
都美得不可方物
可触及商业的便利和都市的繁华
北接郊野
可享受清新空气和乡野之趣
闲来无事
还可以去甜爱路和鲁迅公园散散步
闹中取静,怡然自得
别人羡慕的“诗和远方”
就妥帖的糅合在宁静的生活里
总有从阳台延伸出来的衣架
上面晾晒着的
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的美好和宁静~
报纸、邮件、通知单
再没有网络的年代里
人们从这里接收社会的新讯息
都映照在沧桑的围墙上
这里停着爸爸当年抱着我们
坐在横梁上的二八大扛
也停着现在年轻人最爱的小黄
郁郁葱葱的铺展开来
给老楼带来勃勃的生机
和夏日的清凉
幽静的“古堡”
还保留这当年的“老物件”
静悄悄的楼道
适合手拉手去探险
一见人就上树的害羞喵
懒洋洋晒着太阳的小花喵
总是驻扎在阳台的小黄喵
躲在花坛边睡觉的小小喵
还有眼神犀利
充满“大哥”气质的霸气喵
……
山阴路,大型撸猫现场了解一下
漂亮的花艺铁门
在阳光下美的很梦幻
粉红色的洋楼里总能传来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还都是能馋哭隔壁小孩的好咪道
广徳香的卤味
万寿斋的馄饨冷面
山阴面馆的小炒、葱油饼
……
还有光头生煎的生煎
一口咬下去,嗲!
小辰光的味道里卖的
还是上海宁最爱的小零食
老爷叔都忍不住过来买上几包
带回去给家里的小囡囡甜甜嘴……
一条来了就不想走的“生活街”
精致的上海阿姨
撑着小伞去买菜
爱穿背心的老爷叔
摇着扇子坐在门前
年轻的爸爸妈妈
带着宝贝在公园里嬉戏
时尚的小年轻们骑着脚踏车
踩着滑板,穿梭在梧桐树下
……
还能一起去街口的“壶同里”坐坐
感受魔都夏夜的清凉和惬意
……
不如咱们相约山阴路
找个漂亮的葡萄藤
偷偷听一听
牛郎织女到底在说些啥~
交通:地铁8号线虹口足球场1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