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千年古城之门 了解中国法治先河 ——上海市桃浦中学“西安·延安”研学旅行侧记
2018-7-23 0:00:00发布107次查看
2018年7月12日—15日,上海市桃浦中学23位高中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赶往陕西的西安和延安,开启了为期4天的“寻访法的足迹”研学之行。
西安古称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素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誉。这座曾是十三朝古都的古城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两千多年来,星罗棋布地散落着无数座秦、汉、隋、唐的帝王陵墓,而我们中国法律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例如秦律的兴起、法家的失败、中华法系法典的形成等,便都集中发生在这一片帝王陵墓的阴影之下。带着追寻与探究,我们20多人一行踏上这片神秘的千年古城,去感受唐律的礼法合一,去感悟秦律严苛背后的法治精神,去领略中国历史的厚重绵长,去理解华夏民族传承的脉络。
经过了近一天的长途跋涉和休整后,我们首先直奔“大唐的权利中心”大明宫。在这里我们看到战乱后仍然保留着的遗址,同时通过模型、图像、文字以及以光电声同步在巨幕上播放的多媒体技术的动态画面等形式,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盛唐时代。大明宫东西1.5千米,共有11座城门,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有含元殿、宣政殿、紫晨殿等。自唐高宗起,唐朝共有17位帝王都在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200余年。
唐代(618~907)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在法制方面也有光辉的成就。唐朝法律主要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国家对各项制度所做出具体规定;格是对律令式做出补充修改与对禁令的汇编;式则是各项行政法规,而其中尤以《唐律》为重要标志,是传世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唐初统治者为了稳固王朝的封建统治,认真总结了隋朝迅速来亡的历史经验,承袭秦汉的立法成果,吸取汉晋律学的成就,使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而其中“礼”的概念正是唐律的精髓所在,很多律条的规定直接来源于礼教的教条、规范,对于律文的解释也大量引用儒家经典。
之后,我们又赶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秦始皇陵。作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其霸气与恢弘征服了全世界,每天都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慕名而来一睹“尊容”。而这就要追溯到那个年代是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我们随着拥挤的人群一路艰难前行,首先来到一号坑,陵墓内有8000多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兵马俑都不是千篇一律,有游客戏说:中国人都能在兵马俑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之后我们又分别参观了二号坑以及三号坑。三号坑主要是当时的指挥所,里边没有兵器,而二号坑内则兵种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坑内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100台马车和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
而想要探究秦朝的强盛历史,就得从秦律谈起。兵马俑的构造处处秉承了秦朝文明史意识。秦国法治及秦帝国法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自觉的古典法制时代,通过秦律,秦朝才能一统天下,治国安邦;想了解秦律,就得从它的权威性谈起。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在秦王遇刺的紧要关头,没有一名大臣矫诏召侍卫,也没有一名侍卫擅自上殿救驾,最后还是靠秦王自己解决了这场危机。前人说秦,事皆决于法,确实是这样了。虽严且公,虽苛且正。秦律为后世所鉴,这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亦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依法治国亘古不变的追求。
第三天的研学,我们驱车来到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的栎阳城遗址。2016年1月,考古学家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陶文,而且首次确认发现了"商鞅变法"发生地的"秦都"栎阳。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对贫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法的思想家。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可惜的是考古学家还在进行考古发掘,我们没有机会进入现场,只是与历史上著名的伟人商鞅的人像雕塑进行合照留念,就匆匆离开了。但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商鞅处于春秋战国大争之世,那时每个国家为了生存于乱世中,不得不在各个方面实行变革。而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由弱变强到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或许就是依赖商鞅制定出来的那套健全严厉的法律,也依赖变法之后,秦国国人被培养出来的法治观念。“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是西汉刘向对商君的评价。商鞅明知变法的艰难与危险,但为了使秦国富强起来,付出了二十多年的时光,乃至生命。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着实令人赞叹。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了解到商鞅变法,在诸多改革内容和历史影响中,有好有坏,既有开启野蛮的一面,亦有推动进步的一面。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但它最难辞其咎的是首开了"重刑主义"的先河,它把一个君主的治国之道简化为"刑赏"二字,秦国也由此开始走上了一条万劫不复的自我毁灭道路。
法律植根于社会,具有历代传承的因袭性,同时基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变化而有所发展变化,形成了特有的时代特点。同学们在第四天返沪的旅途中,还在交流与探讨。有同学说到:通过这四天三夜的研学旅行,我明白了"以刑治国"与"依法治国"之间,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同学则说到:通过一路追寻中国古代法律的印迹,我感受到我国的法律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也在不断完善法制的过程中走向顶峰;还有同学感慨道:原来我来西安旅游,真的是走马观花,这次真的让我认识了很多,原本书中的历史典故,豁然鲜活立体地呈现在我眼前。
是的,此次西安延安研学之旅虽落下帷幕,但是我们的寻访之路却不会就此止步,我们会一直行走在路上。管子说:"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习大大在十九大上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国,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时,必须立足实际,从我国法治的传统土壤和母体中汲取智慧力量!
普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