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老去 如何重现昨日荣光

2018-7-23 9:26:52发布101次查看
  位于普陀区的曹杨新村,一幢幢白瓦红墙的三层房子,沿着蜿蜒的小径整齐排列,犹如国外的小洋房社区。
但走近一看,每户人家的门外,都用临时铁架晾晒着颜色鲜艳的衣服和被单,白墙上,横七竖八爬着蜘蛛网般的黑色电线,房子与房子之间虽留有充足的日照间距,但在层叠的绿树和各家私自搭建的铁硼掩盖下,只露出狭长的一抹蓝天。
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荣光该如何延续?
当年只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才能住在这里,曾经的超前,曹杨新村第一期工程于1951年9月动工,次年4月全部竣工。房屋都并非对称的整齐排列,而是呈扇形分布,以留出充足的日照距离。
在那个上海居民还在用煤球和马桶的年代,曹杨新村的第一批居民已经用上了煤气和抽水马桶。当时分一大间和一大间一小间两种户型,大间每间净面积超过13平方米,小间面积则在5到8平方米。每户均配有简单的抽水马桶,但无洗浴设施(另建有集体公共浴室),灶台和洗衣池三户合用。
时代变了,曹杨新村却没有变
如今的尴尬
△小区狭窄的路上停放着车子和居民晾晒的被子
刚刚搬来时每家三四口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平方米,演变成了如今一家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里。
△楼外私拉电线密布
“合用户矛盾太多,这家往过道里放点东西,那家就投诉占了他的地盘,谁也不愿吃亏,一言不合就跑到居委会来闹。”居委干部说。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源源不断困扰着这个老社区。
出于保护历史建筑等原因的考虑,以曹杨新村为代表的很多老旧小区暂时不能拆不能改,这就相当于把老新村定格在过去的模样。
房子虽然是老的,但生活却不能将就,这是在今年的街道大调研走访过程中,老小区居民们的共同心声,为此普陀区相关部门会同居委会,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内部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针对住房环境拥挤,目前有四种改造方案——
拆落地改造
居民先通过租房等过渡方式搬离老房,然后由政府将老房拆除再原地重建,待房屋竣工后居民再回搬,但这一方案投入很大。
贴扩建改造
针对前后房屋间距较大,存在拓宽可能的非成套旧住房,改造后,房间布局更加合理,使用面积扩大。但受到规划等限制,“补贴”面积有限,每户居民家增加的面积也不太容易做到均衡。
分割改造
把原有的合用厨卫空间按使用户数进行重新分割,划分给每户居民使用。这样虽然操作难度低,但改善情况有限,在一些空间特别狭小的公共空间也很难采用。
抽户改造
根据实际情况抽出部分户数进行异地安置,把空出的空间分给其他居民,但这涉及到房源问题,操作难度也很大。
曹杨街道和区房管局一起,多次走访调研,根据小区实际情况,针对曹杨五村确定了“贴扩建”改造方案。
在南岭园小区,采用“贴扩建”的改造方式,原本仅15平方米的房间一下多出6平方米空间,拥有了独用的厨房和卫生间。
老旧的木楼梯已被拆除,向北推移后建了新的水泥楼梯,原来楼梯的位置重新做了划分,成为居民家独用的厨房和卫生间。
改造前
改造后
原先狭窄逼仄的公用面积,同样向北拓宽成了居民家门口的走道,一楼楼梯左右两侧各自装了新铁门,两户人家一组,各自都有门前的储物空间和通道,敞亮不少。
外部拆违,有力度更有温度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居民私自搭建等因素,曹杨新村的违建情况一直不容乐观,不仅影响小区环境,同时还有安全隐患。
但同时,很多家庭搭违建又确实是无奈之举,经济条件困难、住房面积紧缺,迫使他们拒绝配合拆违工作。
曹杨一村近60岁的老王,因家中经济困难,老王夫妇和成年儿子3人挤在仅十多平米的一居室内,为改善住房条件,老王家破窗违章搭建了一个小房间,作为儿子的卧室。如果拆除违建,家里就只能摆下两张床和一个茶几,连衣柜都没地方放,因此坚决不同意拆违。
△新设计的衣柜既美观、又实用
居委干部走访了解后,主动找施工队商议在墙上打一排衣柜,优先解决老王家的收纳问题。经过多次修改、调整,一拆一装,虽然面积小了,但住起来却不觉得拥挤。
联合整治,提升社区安全
除住房硬件环境外,小区治安等也是需要重视和提升的。
曹杨新村的房型小,位置好,租金低,很受外来务工者的青睐,但这也导致群租现象时有发生。为此,由平安办牵头城管、公安、房办等相关部门联合进行了整治。
△曹杨五村七村的群租进行了集中拆除工作
此外,针对调研走访中,居民群众反映的群租整治还不够及时、容易返潮等情况,街道将群租集中整治由每月一次的频率提高到了每周一次,确保群众反映的群租问题能够最快得到解决。
工人新村的老旧面貌与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改善需求之间还有不小差距。
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问题也不断在工人新村出现:如何治理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如何解决新能源车的充电问题?如何让居民真正形成社区自治与共识……
同济大学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工人新村破败有很多原因,但核心是缺乏有效的保护和改造机制,住房老化要改造,仅靠政府财力有限,居民没有产权,也就无法调动社会力量。
因此,工人新村的荣光能否延续下去,不仅是对城市管理者的考验,更需要全社会来思考。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