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一耄耋老人不忘初心义务宣讲党的理论十余载
2018-7-16 9:16:08发布88次查看
有人说他是“名嘴”,有人称其为“不是教授的教授”,但居民们更愿意亲切地叫他“老丁伯伯”。他是丁昆源,青浦区夏阳街道桂花园社区一名普通居民,也是一位拥有30年军龄、60余年党龄的退休干部。从2005年开始,他宣讲党的理论,写出讲稿75篇,累计40万字,开展宣讲600余场,听众达4万多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上海世博工作优秀个人”、“上海市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上海市基层宣讲先进个人”、“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奖”等称号。
初心萌芽于中学
1938年时值抗战时期,年仅4岁的丁昌源随家人一路颠沛流离到了重庆,以优异成绩进入了广益中学。说起广益中学,很多人或许不知道,1949年重庆市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在这里冉冉升起,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的许多地下工作者也是在这所学校潜伏,并为党的事业不懈努力,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中就有丁昆源的班主任项阳信同志。
少年丁昆源正是在这位班主任的影响下,逐渐接触了党的理论和思想,牢固树立了对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党的事业的拳拳初心。在校期间,他积极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担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广益中学学生自治会文化宣传部部长,从事群众宣传动员工作,这正是他投身于宣传教育的起点。
老丁伯伯闲不住
1994年退休后,“闲不住”的丁昆源四处找“活”干,积极参加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2005年,夏阳街道组织筹备形势教育宣讲团,桂花园社区党支部推荐丁昆源为宣讲团成员。得知这一消息,老丁伯伯乐坏了。他先后加入夏阳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讲师团、青浦区形势教育宣讲团,向社区居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主讲的课程先后走入了夏阳街道居委、村委、两新组织、盈浦街道侨联、香花桥街道侨联等40多个单位,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达1140小时。
老丁伯伯的宣讲内容丰富,从党的十七大讲到十九大,从历史事件讲到近期热点,从国家大事讲到身边小事。在他看来,党的思想要入耳、入脑、入心。十八大召开时,他每天收听收看,翻阅相关资料,大会刚结束就拿出了近万字的宣讲稿,并深入20多个居民区巡回宣讲35场。去年9月起,他持续关注党的十九大,收集了40余份参考资料,撰写了21页的宣讲稿,并准备了三套针对不同听众的备课方案,至今年6月,已经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51场。
用心铸就优质课程
对于讲课内容,丁昆源有着自己的原则,总结下来就是“一紧跟、二相信、三结合”。“一紧跟”就是紧跟形势,把最新的国际形势、国家形势融入讲课内容;“二相信”就是相信党,相信党中央,不相信道听途说。“三结合”就是结合全国、全市、全区和街道的中心工作,比如“四大品牌”建设、“五违四必”整治等。
凡听过他讲课的听众,都说风趣幽默,贴近生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份讲稿背后凝聚了丁昆源大量的心血。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听众都能听得进、记得住,丁昆源每次讲课前,不仅要精心备课,还要设计好课程内容。按他的话来说,“机关干部的课程理论性要求强,往往要讲近一个半小时;社区居民的课程要考虑到他们的工作生活,一般安排1小时。”丁昆源不仅是青浦图书室的常客,他还订阅十几种学习刊物,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因为不擅长电脑操作,丁昌源需要借助纸质材料,他的书桌上总是堆着密密麻麻的学习材料。
2015年,他因胆结石两次住院,两个儿子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在家安享清福,不要再四处奔波。丁昆源能理解家人的心情,但他觉得作为一名党员,宣传党的理论是一辈子的事,只要身体允许就要一直讲下去。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