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夯实城市基层党建,五角场街道在新一届居民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立后,切实加强居民区书记队伍建设,通过整合区域党建资源,着力推动新任书记的带教传承、角色转换和匠心担责。
五角场街道与复旦大学合作,在“七一”前夕组织新任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赴红色教育基地——陈望道旧居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指引下,书记们在珍贵史料和历史文物前长久驻足,仔细观看,大家饱含追思敬仰之情,认真品味“真理的味道”,深切追溯“信仰之源”。书记们纷纷表示,参观陈望道旧居为自己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提供了不竭动力,作为党组织的班长,一定永葆本色,带领社区党员群众团结一心、苦干实干。
五角场街道高校资源集聚,在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中类似这样的街校合作还有很多。街道依托与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开放大学等共建“社区党校”,以及“复旦-五角场党建理论研究基地”“复旦-五角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基地”等载体,引导高校师生的智力资源和专业优势向社区溢出。先后邀请复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学院,开大公共管理学院等专家学者为社区书记上党课,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学习借鉴、统筹协调、开拓创新、党建看家等四大本领,并围绕贯彻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与居民区新任党组织书记共同调研睦邻党建等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开展案例分析和总结提升,凝练社区方案、社区措施、社区经验、社区成效。下一步,五角场街道还将继续与复旦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扩大高校党校向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的开放力度,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与居民区新任党组织书记的学习交流,打好书记队伍建设的“组合拳”,构建全岗治理的“培养链”,做大社区能人“蓄水池”。
同时,五角场街道通过深化“百脑汇议事堂”机制,实施“社区种子计划”等举措,积极做实社区共治平台,帮助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不断提升党建引领的水平、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深化协同共治的理念、拓宽资源整合的渠道。在党建引领下,街道先后邀请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担任“社区政工师”,为社区、园区青年填充精神行囊;邀请十九大代表、首届全国文明家庭成员、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王金丽教授在社区开设“心灵驿站”,成为居民的“社区心理师”;与复旦基础医学院合作,吸引复旦师生在社区担任“社区健康师”,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与同济大学深化“社区规划师”合作内涵,引入专业力量实施公共空间微更新。在区域各方的参与下,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的社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逐步激起了社区共治的“千层浪”,架起了资源共享的“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