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800余条“产调信息”被非法交易,涉案公司及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警惕行业“内鬼”
昨天下午,虹口区人民检察院通报一起近期办理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典型案件,同时披露了近两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的一些新动向。检察官透露,从目前移送到检察机关的案件来看,犯罪主体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的销售人员,不少行业“内鬼”正在向外兜售公民个人信息。
征信公司非法买卖“产调信息”
潘某是上海一家企业征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主要从事对企业的信用资质、财产状况等调查核实业务。2016年11月起,潘某为满足一些小额信贷公司客户对个人借贷抵押用的房产信息真实性进行核实的额外需求,指使其公司员工蔡某、凌某等人,根据企业客户提供的房屋地址,向他人购买个人房屋产权信息,也就是俗称的“产调信息”,然后将这类信息出售给上述客户。
案发后经核实,上述产调信息均能明确识别房屋产权人、产权情况等财产状况内容,共1814条。这类信息的泄露可能对产权人等造成安全隐患,已超出信贷公司审核财产的合法需求。据潘某供述,他是从一家金融机构那里购买到这些“产调信息”的。目前,公安机关正对上游卖家进行侦查。
检察机关认为,这家征信公司及其负责人潘某,员工蔡某、凌某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购买公民敏感信息并予以出售,情节特别严重,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刑事责任。
几百元就可买到20多万条信息
检察官表示,2017年,虹口区检察院办理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数与2016年相比翻了一倍,呈持续增长态势。从目前移送检察机关的相关案件来看,犯罪主体集中在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的销售人员,这部分人或是拥有个人信息资源,或是对个人信息有需求,通过购买、交换、出售信息等方式牟利。也有不少行业“内鬼”,将在履职、提供服务过程中掌握的个人信息出售牟利,银行、教育、电信、快递、证券、电商等行业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高风险行业。团伙案件呈现出“非法获取、制作贩卖、终端使用”的犯罪链条模式,有的上下家之间甚至没有直接接触,出现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分工的地下黑色产业。
本案中,公民遭泄露的是个人房产信息,检察官表示,从案件涉及的公民个人信息种类看,由原先的姓名、手机号、地址、身份证号等组成的普通信息,发展到涉及房产权属信息、行踪轨迹信息、出入境信息等高度敏感信息,这些信息极易与电信网络诈骗或其他犯罪关联,甚至与绑架、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相结合。“单个案件涉及的公民个人信息从几千条到几十万条不等,我们办理的案件中,数量最多的一个案件涉案信息达20多万条,而20多万条信息只需几百元就可购买。”
检察官提醒,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丢弃快递底单前,记得涂掉上面的个人信息; 在下载和使用各种软件前,先阅读隐私条款,再决定要不要安装;切忌在社交平台上暴露自己身份、财产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