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最年轻街道探索精细化管理新路 香港OSM理念为万里社区带来深度变革
2018-6-12 8:05:00发布116次查看
OSM现场管理系统,全称On Site Management,是香港现场管理学会创建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对人力、空间、物品、设备、信息、废物等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织的动态过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管理职能,实现“场所整洁、管理规范、运行有序、服务高效”效果,展现良好的政府窗口形象。
最近住在万里街道的居民们感受到一个变化:居委会安装了连锁超市那样醒目的门头,一到夜间就亮灯,远远能看到里面有人值班。即便没什么需求,也让人有一种踏实感。
这样的变化来自街道从香港引入的OSM现场管理理念。这套管理理念给整个街道的15个居委会来了个改头换面——通过五个板块的微改造,对空间功能区域和配套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对空间、人力、设备、物品、信息、废物等六类资源进行有序管理,强化居委会服务能力、服务精神和服务创新,最大程度排查居委会现有的安全隐患,完善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实现基层精细化管理。
保证每个细节都有“章”可循
市区“最年轻街道”万里街道,自2014年12月成立至今将近4年。街道成立之初,各类民生设施缺乏,居民之间互不相识,基层工作困难不少。经过两年艰苦的草创期,基层治理有了一定成效,街道党工委希望能更上一层楼。2016年11月,他们委托香港现场管理学会从“OSM现场管理”的角度为居委会找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街道干部带着香港管理学会的专家一起走访居民区,评估采集1664个现场,居民区许多问题暴露出来,比如居委会服务空间清洁度低、空间定位杂乱,空间损坏维修机制不完善;物品定位与存放不规范,造成财产资源和空间资源双重浪费;社区工作者对自身的服务定位不够明确等。
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保证每项工作、每个细节都有“章”可循。OSM系统将每个细节的管理和流程,都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责任人,明确责任内容、承担方式及追究程序。
“百姓客厅”拉近与居民的关系
变化在OSM系统引进之后悄然发生。门头的改变是其中之一,街道为15个居委会设计了Logo,统一色彩和字体,避免居民想到居委会办事却找不到所在地,主动向居民传递“欢迎你走近我”的信号。
居委会办公室的格局也跟以前不一样。推开门是一间“百姓客厅”,能让居民坐下来喘口气、喝口茶。万里名轩居民区的“百姓客厅”里,小圆桌上摆着“首问接待”指示牌,还有一面温馨的照片墙,贴满居民区各种活动的照片,旁边还竖着一个街道自主开发的大型触摸屏,可完成各种社区事务查询。减少了行政风格,拉近与居民的关系,居委会更有“家”的感觉。
一个个“百姓客厅”微改造过程中,居委会都发动居民全程参与设计。而在居民们看不见的居委会办公空间,细枝末节的变化也让居委干部受益良多。颐华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莉婷说,他们的办公区域内,文件柜都重新安排、编号,里面的台账、办公用品各归其位,表面看起来像是收纳小技巧,实则大大提高效率。
如今,万里街道的每个居委会都有三本手册:《资源管理手册》是居委会对资源的管理制定标准,可快速拿取、使用、归还,提升为居民办事效率;《便民服务手册》梳理居委会服务内容,居民能一目了然;《社区资源地图》将居民区及周边资源标注出来,供居民参考。
“指尖+脚尖”精准了解居民需求
万里街道采用“指尖+脚尖”工作法,精准了解居民需求。“指尖”是指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建立15个“掌上居委会”,成为各年龄层居民了解居委会的“流动黑板报”;“脚尖”则是指为社区工作者配备的服务群众“八大件”——胸牌、马甲、民情日记本、便民卡、手机、应急包、手电筒、自行车,让居委会回归服务群众的本位。
万里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桦说,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居委会从行政性平台向服务性平台的转变,覆盖盲点和真空地带,赋予社区治理更丰富内涵和更强大功能;培育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主体责任,提升社区温度和黏度。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