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弄堂粽逐步走向“合规经营”
2018-6-6 0:00:00发布70次查看
端午节将至,申城弄堂粽也进入销售高峰。重庆路上的一家弄堂粽甚至早早就挂出了售罄的牌子。销售喜人的同时,食品安全也牵动人心。记者昨天从淮海路上的一家“金太粽”店内了解到,这家原来的“弄堂粽”已经办理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逐步走向合规经营。
记者在国家工商总局的官网上查询到,金太粽的品牌由申请人吴彩娟在2014年12月12日提交申请,经营商品为粽子,并且已经完成了注册。据工作人员透露,以前身居弄堂内,虽然名气响,但是因为扰民等问题,也被居民投诉过,如今,有了正规门面,生意也越做越有底气。此前,有报道称,在瑞金二路街道工作人员的牵头和协助下,吴阿姨租下了光明?大酒家旁边弄堂里的店面,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都全部办齐。在街道的协调下,房屋租赁费用也适当调低了一些,让弄堂粽在繁华的淮海路上获得新生。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店门口的粽子柜台前人气颇望。不仅如此,弄堂粽也不断在品种上寻求革新,光是粽子口味就有22种。从最便宜的3元白米粽,到16元的火腿蛋黄肉粽,满足了不同食客的尝鲜需求。很多消费者都是原来摆摊时期就常来光顾的老熟客,来一趟就要买回去一二十只粽子。
在雁荡路的一条小弄堂里,还藏着另一家弄堂粽。今年,这家粽子的摊位也从弄堂里挪到了沿街店铺上。老板说,虽然还没有注册企业,但是身居弄堂,确实面临着缺少正规手续、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和扰民等问题。
阿大葱油饼、梦花街馄饨、胖阿姨锅贴……一个个民间美食合规化的案例,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经营场所硬件设施不达标、经营者缺乏资金等诸多原因,很多“网红美食”常常不得不以无证小微餐饮的形态存在,如何在现有法规框架下,协助小微餐饮正规化经营,同时又延承美食传统,还需要各方积极探索。
黄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