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旭卉)5月31日,记者从静安区“151”项目全面建设动员会上获悉,上海大数据应用创新工程项目“大数据与城市精细化管理(静安)”项目即“151项目”已完成临汾路街道(一域)试点和南京西路精细化管理示范区(一路)的建设工作,6月起将在静安区14个街镇、上海火车站(一站)、市北高新园区(一园)部署感知设备,构建覆盖静安全区的物联网络。
据悉,静安区“151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2018年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支持项目,其主要内容是“1+5+1”:前一个“1”是建设一张新型城域物联感知网络;“5”是完成在交通、健康医疗、食品安全、环保、城市公共设施五大民生热点领域20万套感知设备的部署,构建数据自动采集、充分共享的城市精细化管理“神经元末梢”;后一个“1”是以“大数据+”为创新手段,升级现有网格中心平台,建成1个具有城市数据综合运营能力、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的城市智能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即“城市智慧大脑”。
“151项目”采取“试点中有先行”的分布实施步骤,在静安区“一域一路一园”先行:一域,以居住功能为主,临汾路街道先行,3月已完成街道社区综合指挥运营管理中心建设并上线运行,部署了6500多套感知设备,覆盖15个规定应用场景和若干可选场景,6月开始,将在全区14个街镇部署安装近20万套感知设备;一路,以道路综合管理路长制为主,南京西路精细化管理示范道路先行,已明确道路沿线“人、交通、城市部件、环境、地面部队”五大类管理对象,部署了近600套感知设备,共16个管理场景,建成南京西路精细化管理指挥中心;一园,以产业园区为主,市北园区先行,目前已形成最终建设方案,6月底完成建设。通过在静安开展“151项目”试点,形成区域示范效应,并逐步将静安模式复制到全市,形成上下联通、纵横协同、应用创新的大数据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机制。
南京西路街道网格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南京西路南汇路上果皮箱一旦出现满溢现象,需要通过街道网格化监督员发现问题,层层发送工单到街道网格化中心、区网格化中心、区绿化市容局、城发集团,最终给到环卫工人,才能得到处理。如今,有了大数据帮忙,果皮箱满溢传感器会自动感知,直接发送工单到城发集团,工单再传递到环卫工人,10分钟内便能赶到现场及时处置。有了大数据的“神器”,环卫保洁流程大大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