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但早在几年前,崇明教育部门在调研时就发现崇明农村地区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孩子们也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满。同时,由于不少家长在市区上班,在留守儿童家庭,家庭教育更难发挥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区多部门联合为家长提供系统化的公益培训活动。2016年,崇明第一个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试验区——竖新镇“家长课堂”启动。 最初只有一个听众 所谓的“家长课堂”,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等各方面,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此,竖新镇建立了一支由退休校长、教师、机关干部等组成的讲师团队伍,他们走进村居,通过讲座、一对一辅导等各种形式,为农村家长排忧解难,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竖新镇“家长课堂”在最初两个村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已在全镇23个村居全面推广。 2016年,作为讲师团成员之一的董耀棠第一次在村里举行家庭教育讲座,当天就来了一个家长。“我一点也不意外,这就是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农村家长大多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自己只要管好孩子吃喝就好,缺少家庭教育的意识和方法。”董耀棠说。他笑称这是他几十年老师和校长生涯里,学生最少的一节课。尽管如此,但他还是按照事先准备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讲座。来听课的这位家长在市区工作,他知道董校长的“大名”,又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特意请假回来听讲座。后来,这位家长成了董耀棠的“VIP”听众,经常向老校长请教家庭教育问题。 如今几乎场场爆满 除了更广泛的宣传发动外,为了吸引家长,也为了能让讲座真正满足农村家长的需要,董耀棠通过与家长“闲聊”,摸清家长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困惑,调整预先准备的内容。他还在讲座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农村常用语言,多用浅显易懂的比喻,多用生动鲜活的故事、案例,使家长们有亲切感。在授课形式上,董耀棠尽量近距离站着讲,拉近与家长的心理距离。他还以农村家庭教育生活中的事例为素材,编撰、录制了五个2-4分钟的微视频以及一个13分钟的长视频《到底是谁的错》,并筹备排练小品《补课》,让课堂更接地气。 尽管已到古稀之年,但董耀棠仍然将家庭教育讲座看成是自己必须要做好的本职工作,他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确保各村居能每季度开展一次家庭教育讲座指导活动,并且设置专题,每季度围绕主题开展讲座活动,“传承好家风,培养好后代”;“家长应给予孩子理智的爱”;“纠正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做法,做称职的家长”;“分析研讨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错的原因”……这些生动有趣的讲座,让家长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听董校长的课不会打瞌睡,还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如今,董耀棠在各村居讲座时,小小的会议室常常人满为患,挤进来上百人。 一对一个性化指导 俗话说“光说不练嘴把式”,讲师团成员除了上课,还会登门造访,为“家庭教育困难户”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董耀棠就在不久前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小张妈妈满脸愁容地对他倾诉:“我儿子什么也学不好,门门不及格,我打算让他退学算了。”“小张才读五年级,你让他退学,这可是违法行为。”董耀棠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在严厉指出小张妈妈错误的同时,他决定要找出其中的原因。董耀棠找来小张单独聊天,孩子一见面就很有礼貌地叫了声“老师好”,大眼睛一眨一眨十分有神。凭着几十年的教育经验,他一下子就判断这孩子绝对不是因为智力问题才学习有困难。“你想好好学习吗?”“我很想学好,但是成绩不好,让妈妈很失望。”一边和孩子聊天,董耀棠一边寻找原因。他发现孩子时不时打哈欠,就问:“你晚上几点睡觉啊?” 原来,由于家庭突遭变故,小张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每天晚上吃完饭,小张就会睡觉,然后半夜被妈妈喊起来写作业,一直到天亮。由于缺少睡眠,白天孩子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根本学不进去。“孩子休息都休息不好,你怎么让他提高成绩?”董耀棠开出了两个“药方”,一个是纠正孩子的作息,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二是给孩子减压,要求小张妈妈不要再给孩子太大的成绩压力。 半年后,小张的成绩有了突飞猛进式的提升。他的改变,也成了“家长课堂”最好的广告,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