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设国际城市群 长三角发展需要怎样的青山绿水?这里有答案
长三角新媒体联合报道组记者南希、吴越6月5日报道: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启动年,也是“大气十条”“水十条”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五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从各扫门前雪,到区域联防联控,紧密携手,共同迎接跨区域大气、水污染的挑战。5年时间过去,长三角提交了怎样的成绩单?下一个五年,我们又将以怎样的姿态面对?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三天前,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六次工作会议暨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三次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来自长三角区域的主要领导人深入交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情况,总结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的主要进展和成效,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协作工作。
从2014年建立了“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到2016年建立了“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从海洋到大陆,长三角区域的三省一市携手共进,充分发挥协作机制平台作用,探索出了一套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模式。
6月5日,第47个环境日,“奋斗新时代 改革再出发”长三角大兴新媒体采访报道活动组邀请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柏国强走进访谈间,就“建设国际城市群,长三角发展需要怎样的‘青山绿水’”表达观点。
柏国强表示,几年来长三角区域凝心聚力,在区域的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下极大地改善了区域水域和大气情况,成效相当明显。
然而虽然近年生态环境改善幅度较大,但空气质量尚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现在还处于努力消除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的阶段。
为了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柏国强透露,未来长三角区域将从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的保护、联合监管、突发性跨区域的预警应急联动机制三方面进行拓展,加强科技、信用、社会保障方面的合作,完善专题合作平台体系。
以下为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柏国强访谈实录。以一席之谈,窥见长三角治污篇章。
q:6月2日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您能否跟网友们先介绍这项工作机制形成的过程,过去几年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柏国强:环境问题是没有行政边界的。对整个长三角区域来说,大家在各自努力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的同时,联防联控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2014年,按照中央的部署,建立了“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这个机制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加上国家八个部委一起建立的协作小组,共同推进大气防治联防联控。在大气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的部署,2016年我们又建立了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这个机制内的国家部委从八家增加到十二家。
这两个机制由上海牵头,办公室设在上海,我们三省一市分别承担主体污染防治责任,国家有关部委在政策上做支持、协调和帮助,共同推进联防联控工作。可以说,凝心聚力,大家一起干,成效相当明显。
首先,国家水十条、气十条中明确的污染治理重点任务在长三角地区得以加快推进落实。比如说,大气方面,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的改造在长三角已经基本完成;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关停调整,整个区域完成9万多台,力度相当大,很大程度上解决一些燃煤造成的污染问题。同时,针对整个区域的特点,三省一市建立机制以来,共推进13000余家重点企业进行挥发有机物的治理,在全国走在前列;黄标车、老旧车累计淘汰322万辆,数量很大,解决了污染流动源的问题。
水治理方面,按照水十条的要求,除了加快推进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污水厂提标改造外,长三角还全面落实了河长制。三省一市区域层层落实责任,全面推进全域河道治理,打好中小黑臭河道的攻坚战。这些工作长三角区域推进的力度都比较大的。
当然,我觉得从长三角的角度来说,更大的特点是结合区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系统性联动性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联防联控协作机制,我们才可以做成这些事情。比如说,在流动源的污染防治方面:机动车行驶是没有边界的,上海的车可以开到南京、无锡、杭州,这时对于污染车辆的防控来说,联动监管就相当重要。因此,在我们的协作机制平台上,建立了机动车污染信息的统一信息平台,大家共用这样一个平台进行信息共享,污染车辆开到什么地方都可以采取联合的监管措施。
又比如说,我们长三角地区港口相当发达,船舶污染也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交通部的支持下,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启动低排放控制区的建设。就是说,船舶进入港口要么换低硫油,要么使用“岸电”把发动机停下来,这样的举措在全国是率先实行的。从开始的长三角区域三大核心港口,现在已经推广到全部港口。目前正在准备第二阶段的低排放控制区建设,希望船舶进入一定的水域范围就使用低硫油,这将很大程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但这些措施要联动起来,大家一起做这项工作。
当然在水方面,上下游水源共保工作,我们也做了积极的探索,比如说新安江,江浙采取上下游共保水源,推出了生态补偿机制。我们在其他的一些流域,包括上海青浦和江苏、浙江这一带的太浦河流域,建立了水环境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机制建立以来,区域环境质量有了比较大的改善。大家普遍关心的pm2.5指标,2017年整个区域25个城市达到44微克/立方米,跟2013年的基数相比,改善幅度是34.3%;水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这其中,这些协作机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的解决。
q:今年1月审议通过《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深化治理方案(2017—2020年)》《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目前实施进展如何?下一步会在哪些具体工作上围绕既定目标着力推进?
柏国强:按照今年年初通过的几个方案,各地都在抓紧扎实推进,进展相当好。特别是在大气和水环境共同治理的重点任务上。比如说大气方面,长三角已经基本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现在在这个基础上,长三角开始试点进一步把超低排放改造推广到非电行业。当然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还在进一步加大力度,包括其他的方面,如刚才提到的船舶控制区建设,正在推行第二阶段,并且按照国家的步骤计划,长三角还要提前实施。
水方面也是,消黑臭、消劣ⅴ类、河长制等,包括信息共享工作,在原来基础上都有了进一步拓展。从长三角区域来说,大气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已经实现在线共享。下一步我们想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推进,目前正在商讨研究把各地的大气“超级站”数据共享。所谓“超级站”就是比一般监测站数据更细,有更多的因子分析、不同的粒子分析和不同的粒径分析。这些数据能够共享的话,对于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将更有帮助,能够让我们采取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不光是对预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措施的制定、方向的判断也更加重要。这些都在考虑进一步推进。
关于下一步怎么做?我们将按既定方案坚定不移推行下去。这个推进过程当中,最近我们也在考虑几项重点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第一是积极、主动对标。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以及国家即将出台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下一步工作可能会面临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所以,我们要积极对标、主动对标,结合长三角实际,根据这些新要求、新任务,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还要在原来的方案上细化措施、同步提高标准和要求。比如说,对柴油车的控制要求可能会更加严格、力度会更加大,这也符合长三角的特点。
比如说,这次提出的交通结构调整,就是要怎么样减少陆路货运,增加水运和铁路运输,从结构调整上减少污染排放。这是长三角下一步在对标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的。所以,第一,要对好这次标,全面提升。
第二,是下半年区域联动重点工作,全力保障中国进口博览会环境质量。这是区域的联合行动。所以,这次会议上,已经把整体的保障方案做了初步的讨论,下一步在总体框架下细化落实整个保障的所有措施,确保在会议期间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水平。这是我们长三角所有相关的城市都要联合一起行动的。当然,下半年还有乌镇互联网大会,还有南京的公祭日等活动,也是每年都要保障的工作。
第三项比较重要的是,我们正在研究修订区域重点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联动方案,实施区域统一的预警和应急联动。这涉及到预警的分级问题,涉及到应急措施、应急预案启动条件的问题。因为重污染天气一旦出现的话,社会高度关注,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一到有轻度污染或者重度污染发生,如果预警分级标准不一样,老百姓的感受就不一样,大家都希望减少这样的影响,因此,区域曾面希望有基本趋同的分级方式,这不光是对整个社会的感受问题,区域内同时启动应急方案,联动效果、减排效果、削峰效果会更好,这也是下半年要重点完成的工作。
q:长三角已有12个方面的专题合作,环保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大气和水之外,未来长三角在环境保护合作方面是否还会拓展到其他领域?
柏国强:这个问题相当好。因为目前建立的主要是大气和水两个协作机制,但长三角区域又是一体化的发展。大家肯定注意到,这次主要领导人的座谈上审议通过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在主要领导人座谈会长三角一体化机制里,环境保护一直是其中的重要专项。在这次通过的三年行动计划里,环境保护的主题是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建美丽长三角。在这个专题里,除了大气和水现在已经有协作机制,还有几方面内容也需要拓展协作。一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的保护,这是从大生态格局上,长三角区域怎么保持生态的联通性、构建生态体系;二是联合监管的问题,包括固体废物非法转移,怎么建立机制联合打击;三是突发性跨区域的污染事件预警、应急、联动机制,这些都是在协作方面想拓展的内容。生态环境保护整个体系的构建都是相当重要的内容,也是下一步拓展的工作。
当然除了这些已经确定的协作事项以外,我认为环境协作机制平台和长三角一体化协作这两个平台也需要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除了环保专项中这么多的合作事项外,我们希望利用这个大的一体化合作平台,把环境保护的要求、环境保护的需求与其他专项有机衔接,特别是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密切相关的交通专项、能源合作专项、产业合作专项相融合。这些专项融合起来,很多就可以从源头上解决一些环境问题,如能源结构的问题、产业结构布局的问题、交通结构的问题等。
另外一方面,因为合作专项中有科技、信用、社会保障等相关的专题合作,我们在这些专题合作平台也可以把环境保护加进去。在主要领导座谈会后的成果发布会上有一个签约仪式,签约的项目中有一项就是长三角环保信用联惩联奖的备忘录,利用大平台,共建长三角信用体系,环境信用体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有很强的示范意义。三省一市会共同研究,对企业严重失信行为统一认定标准,然后统一在长三角信用平台上发布、共享,统一制定实施相关的联惩联奖措施。这样对整个长三角来说,可以推动企业尽到环保责任。同时,对违法企业、污染企业在地区间的转移都会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因为大家可以掌握共同的信息。
q:长三角的目标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上海2035规划的目标也是全球卓越城市,从环境保护方面来看,对标国际方面,我们的优势和短板分别在哪里,上海还可以做哪些工作?
柏国强:应该说,无论是长三角还是上海,生态环境改善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对照世界级的城市群、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这样的目标定位,按照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及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是不少的。
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质量。这几年虽然改善的幅度很大,但是如果看看实际情况,我们的空气质量还没有达到国家的二级标准。特别是在秋冬季,往往还会出现几天的高污染天气,波动性比较大。我们的水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现在还处于努力消除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的阶段,这其实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已经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当然对整个长三角来说,目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窗口期,有历史性的机遇。我们有短板,但也有优势。第一个优势,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被放在国家战略中相当高的高度,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意志,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有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可以层层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我们有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机制,我们的河长制是中国独有的。正因为这样凝心聚力,我们有信心一定能够打好攻坚战。这既有制度的安排,又有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图,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优势。
第二个优势,无论从长三角也好,还是上海也好,大家正好都处于发展的转型期。我想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良好的生态环境肯定是应有之义。在这个过程中,长三角都处于重要的提升发展质量和转型的阶段,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是可以依靠技术进步、依靠结构调整、依靠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在更快增长发展的前提下,可以实现消耗资源更少、破坏环境更少,甚至可以通过这种转变来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高质量发展当中很重要的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