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杨浦!又双叒叕上头条了!
5月25日、6日4日《解放日报》接连在头版头条刊发文章,为我们杨浦的“双创”工作点赞打call!
“创新杨浦”品牌效应不断放大,小杨为此感到很是自豪,瞧这里,有图为证哟!
△5月25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截图
△6月4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截图
“隔着太平洋,也能感受到杨浦召唤!” 7.6平方公里集聚近4000家科创企业,小小五角场成为具有强大磁场的高热度创业中心,创新浓度堪比美国硅谷
2018年05月25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
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每天人流、车辆川流不息,这里是周末人流集聚的购物休闲中心。商业的繁荣繁华背后,这里还有另一种更强大的磁力。
一项关于杨浦双创生态系统的数据分析显示,占地7.6平方公里的五角场街道,集聚了近4000家科创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510.9家高新类企业。在一张2017年五角场企业分布热力图上,位于国定路上的三号湾广场所在区域变成了一个红点,这里是五角场区域的高热度创业中心,集聚了上千企业。
小小五角场,创新浓度甚至可以与美国硅谷媲美,让许多地方羡慕不已。上海的这个“场”到底具有怎样的强大磁场,辐射到杨浦科创双创的全区域发展,并吸引着国内外的企业纷至沓来,让各种新新人类、新型企业都能在这里找到一片天地?
创业圈“磁场”辐射海外
从美国硅谷来到上海杨浦之前,splunk (盛庞卡)已经在全球大数据行业内小有名气。“在中国如果需要查找一个信息,人们会百度一下,在美国如果需要查找一个大数据,人们会‘splunk’一下。”在位于创智天地11号楼的开放式办公室里,盛庞卡上海研发中心总经理何宁向记者介绍起盛庞卡的快速处理大数据平台时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传统平台一两个月才能处理的数据,盛庞卡只需两三天就能完成,而这得益于背后一个强大的研发团队。
“技术型企业最需要研发人才,然而在2014年以前,盛庞卡因企业规模和已上市的缘故,在硅谷遭遇的最大困境就是招不到研发人才,因此公司选择来五角场,就是奔着人才来的。”2014年,这家美国公司把它唯一一家海外研发中心放在了杨浦五角场。这里周边有4所高校,还有大、中、小型企业形成立体架构,为盛庞卡带来清晰、巨大的人才库。在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推动下,盛庞卡从一个初创者成长为行业领先者,在杨浦的研发中心已经能与美国总部“平起平坐”,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大数据研发基地。
被五角场的“强大磁场”吸引而来的,还有同样带着“硅谷基因”的agora(声网)总裁赵斌。在互联网音视频通信直播领域摸爬滚打多年,赵斌唯一想做的就是“把音频实时通信的能力开放出来,不仅仅服务于大公司,更开放给公众”。为了这个初心,赵斌在硅谷的一个创业车库里写下了声网的第一条代码,并把它带到了移动互联网企业蓬勃发展的上海五角场。
“初到五角场时,我们团队只有10个人,在‘湾区加速器’的五楼租了一间办公室成立了公司。”赵斌记得,“湾区加速器”的办公楼是一个圆圈,随着声网规模不断扩大,办公室也开出了四分之一圈、半圈……后来等一圈“长跑”跑完,声网终于兑现了它最初的承诺,成为全球最早提供实时音视频的“paas 平台”(平台即服务)。“去年公司扩招,我们又搬到了对面一座新楼里,但搬来搬去还是在五角场,从没有想过离开这个地方。”
赵斌回忆在美国时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硅谷,只要有鼓励科创企业、海归回国创业的场合,一定能看到杨浦的身影。”今年新年刚过,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又带了20家企业组团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西雅图全球创新学院宣讲,海外学子们感慨:“即使远隔着一个太平洋,也能感受到杨浦的召唤!”
不仅仅是海外企业,国内创业者也纷纷来到杨浦“抱团”创业。王翌本科毕业于清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后,又在清华校友的牵线搭桥下回到杨浦,创办了英语流利说——中国首个基于智能ai技术的自适应移动英语课堂。和他一样回国创业的还有他的校友万欣,他抱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中国稀缺领域空白的决心,在杨浦创立了一家研发抗辐射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公司。
杨浦有一个由清华校友组成的创业圈,以清华启迪之星孵化器为依托,吸引了一批清华的学子到这里创业,每年定期举办“清华校友三创比赛”,通过校友之间互推来促进合作。杨浦和清华在地理上虽不接壤,但创新的“磁场”早已超出上海本土,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这种磁场效应从近几年的数据上也可见一斑。根据第三方机构调查数据,四年前,杨浦共有信息、科技、文化类企业5444家,到2017年底,增长到12756家。五角场地区作为杨浦创新创业的高地,带动了整个区域科创企业迅猛增长,去年杨浦新设立企业8661家,位居中心城区第一。今年3月2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了“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在上海36家独角兽企业中,注册在杨浦区的就有优刻得等5家企业。优刻得、悦易网络、哔哩哔哩等一批“互联网+”和“四新经济”企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成长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华之邦、鲁班软件、梅思泰克、有孚网络等一批科技型企业也在加速成长,进入上市准备阶段。
全市首创“双创小巨人”
ucloud(优刻得)总裁季昕华在五角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了。“我又把几家互联网企业介绍到五角场来啦。”
季昕华得意地戏称自己是杨浦的“民间招商大使”,而在他的“成功招商名单”里,不乏一些新兴领域的龙头企业。这么多国内外企业纷至沓来的背后,其实是杨浦五角场这个创新“磁场”所发出的强大吸引力,以及杨浦为创新创业打造的全域全链生态系统。
在国内的公有云提供商中,优刻得仅次于阿里云和腾讯云,是行业内的“老三”。但作为其中唯一一家创业公司和内资公司,优刻得的优势是中立和安全,尤其是公司最近推出的“安全屋”更是赢得了众多客户的青睐。“比如拥有大量影像数据的医院需要请ai公司来分析数据,但不放心把数据交到对方手上,就可以放到这个虚拟的‘屋子’里,ai公司可进入‘屋子’里分析数据,但不能带出去。”然而研发这样的技术,前期布局需要大量投入和“烧钱”,因此企业在成立前几年几乎没有盈利。
“像优刻得这样的互联网科创企业,成立头几年报表上的盈利数据并不好看,在享受政策扶持的时候,往往一时间够不到上海市或杨浦区科技小巨人企业等评选标准,但这类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杨浦区科委主任王志俊表示。为此,杨浦在有十多年历史的“科技小巨人”工程基础上,调整审视企业的焦距,在全市首创“双创小巨人”工程。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要做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政策的制定不能“一刀切”,要为企业“量身定做”。杨浦研究了一套基于商业模式创新和风险投资评价下的科技小巨人评估机制,比起强调盈利、税收、连续增长年限等指标,双创小巨人更关注企业的商业模式、融资能力和增长潜力。“创业,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季昕华说,这么多新型企业敢在五角场“拼”,就是因为这里有宽容失败的环境。
在杨浦,这样的新型企业还包括致力于将太极拳打造成标准化国际赛事的阿里体育攻守道,利用国家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来实现民用定位服务的千寻位置,以及全市首家提供标准化技术服务的专业公司润申……这些新兴行业在上海无先例可循,在企业注册的时候,市场监管部门甚至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都找不到这些细分行业,但最后政府部门还是主动创新,为企业发出了营业许可证。融合餐饮、超市和网络订餐三种业态的盒马鲜生当初落地杨浦时,市场监管人员多次走访现场研究,为其量身定制创新的审查标准。
“新新人类的天堂”
对于新兴企业来说,有硬件上的政策扶持,更需要软环境的开放。季昕华还记得优刻得最初在五角场大学路云海大厦创立时,企业需要对接大量的上下游客户,只要在同一幢楼里上下跑一跑就能找到。大学路和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每周都有路演和分享会,演讲的都是潜在客户。“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季昕华说,企业和人在五角场,不仅仅是把这里当成办公场所,而是在这里形成紧密的耦合关系,对这个地方带着情感。
紧密依存的创新创业文化,让企业与五角场高度黏合,不仅有事业上的黏合,还有生活上的黏合。
施晨宇是科创集团的一名年轻工程师,他每天早上骑共享单车穿过大学路去上班,中午和三两同事在楼下的露天餐厅吃午饭,晚上有时会加班到10点多,走出办公室时已是灯火阑珊。“如果是在我以前上班的科技园里,这个点早已经变成‘空城’了,但五角场大学路周边有很多清吧,白天和晚上10点以前是饭店,10点后就变成酒吧,一直营业到凌晨2点。”选一间小店坐下,繁忙的一天结束,而这里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如果说五角场是上海的“硅谷”,那么大学路就是五角场的“硅巷”。看五角场周边的企业,会发现一些另类前卫的企业在五角场企业中占有很大比例。为了满足这些新新人类对生活的需求,大学路尝试了不少创新:允许商户开出外摆,让人能坐在露天的室外环境里休闲;延长营业时间,满足年轻人的夜间消费需求;在传统餐吧和咖啡厅业态中加入音乐、科技、复古等文化元素,专门为年轻人交往活动提供一个有品质的生活空间。
“大学路的街道是按照非常超前的‘开放式街区’理念来设计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说,“这种开放式街区和业态满足了新新人类的交流碰撞和休闲生活需求,开放和前卫的文化也植根在这片区域内,成为激发创造力的土壤,这在上海其他地方是不可复制的。”
为统一布局和完善区域内的创新环境,今年年初杨浦发布了一项《双创保障性功能载体管理办法》,聚焦杨浦区最关注的几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现代设计、科技金融、文化创意、体育健康等智力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提供低成本、全要素、分类引导的创新创业保障性载体供给,为成长型科技企业提供舞台。同时针对“四新经济”创业企业,杨浦还将依托老厂房改造和轨道地铁上盖开发载体,建设创新创业、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创客生态社区”,这将吸引更多新新人类来到这里安居乐业。
四地25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结盟,已形成41次有效对接,多个合作项目逐步落地。
长三角打造同一个创新“朋友圈”
上海正在组建18个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平台,将向长三角其他区域开放
2018年06月04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
近日,位于上海杨浦区创智天地1号楼的接力连筹(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现,每天来咨询投融资服务和企业对接项目的除了上海企业以外,还有许多来自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初创企业和投资人。“过去,对接外省市企业并不方便,如今,同在一个‘朋友圈’里对话,创新资源充分流动起来。”从事了12年创业服务的接力连筹ceo吴秀娟说。
4月21日在杨浦区举办的2018年“创响中国”首站活动中,沪苏浙皖四地25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成立“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以联盟名义发起的大企业对接会和投融资交流会将定期在长三角各地举行。联盟成立只有一个多月,效应已开始显现:大企业代表、投资人、创业者和各地政府创新办负责人隔三岔五拖着行李箱往来于三省一市,寻求创新合作的契机,至今已形成41次有效对接,多个合作项目逐步落地。
在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看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应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杨浦与苏浙皖等地虽在地域上不接壤,但创新资源的流动可以跨越空间,距离不是问题。”
合作订单正在形成
大企业对接会,是联盟成立后的第一步。作为联盟中的一家创业服务载体,接力连筹过去一直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投融资对接。“初创企业最缺的是钱,我们就给企业筹钱,然而后来我们发现,如果能把行业中最具领先资源的大公司纳入双创生态,利用它们的资源来服务双创企业,效率会更高。”
在长三角25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中,有4家企业类双创基地——阿里巴巴、万向集团、宝武钢铁、荣事达,均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联盟成立当天,23个初创项目与4家企业双创基地进行了一对一面谈。
稚尚网络是一个互联网家具设计平台,这家扎根在杨浦的初创企业,汇聚了众多年轻家居设计师,专为30岁以下受众提供定制家具。年轻、新锐、“互联网+”,这些都是从事智能家居的合肥荣事达集团所看重的特质,双方在对接会上一拍即合。近日,稚尚网络受邀到荣事达位于合肥的集团总部考察,进一步推动业务合作。另一边,初创企业谦尊升与鸢安智能现场与宝武钢铁集团进行了面谈,受邀参加宝武钢铁内部路演,探讨在智能制造以及安全生产领域的合作。
“对接会从9时30分开始,到近13时结束,完成了41次有效对接,许多企业家拖着行李箱来参加,午饭都顾不上吃,谈完就直接去赶高铁了。”杨浦区创新办王荣告诉记者,企业对接的热情是他们未曾预料到的。
联盟形成“交叉融合”
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有三类,区域、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过去,各地政府更多是在宏观层面互访交流,企业则局限在与当地企业或高校合作。”吴秀娟说,达成跨省市合作难度较大。“本地企业较难掌握外地的行业信息,对接外地企业有所顾虑。”如今,接力连筹内部的投资人和企业数据库大大扩展了,对接企业也不需要再一个个去搜索,联盟对内部企业起到了“背书”的作用,匹配企业的精准度也大大提高。
联盟的成立,相当于把各方主体推到了一个平等的平台上来,形成了“交叉融合”的态势。联盟成立当天,一个类似于大学课堂的分组讨论会紧接着举行。各类双创示范基地代表人被分散到不同的“小房间”里,每个小组拿到一个切中各领域痛点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选出一名代表做总结发言。
这些来自三省一市的代表们围成一圈,过去他们也许在各种会议上打过照面,但从未互相了解过对方。1小时紧凑而热烈的讨论让大家“互诉衷肠”,或因一个共性问题而发出共鸣,或为彼此的困惑出谋划策。原来仅存在于通讯录上的25家基地,如今被拉到了线下成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朋友圈”。
“长三角各地的双创示范基地有着不同的资源优势,上海的投融资机构和投资人比较多,江苏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而浙江民营企业比较有活力,各地资源流动,才能实现优化配置。”
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郑浩峻告诉记者。此外,不同类型的双创基地在联盟中的分工也不同。区域类示范基地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投融资、产业培育等方面的政策环境;高校科研院要开放科研设施和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共享和转化;而企业则要落实企业创新创业协同行动,行业领军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向联盟内各类双创主体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打造与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
双创基地轮流“做东”
6时从上海虹桥高铁站出发,7时到达常州,8时便准时出现在会场。交通的便捷,让双创基地代表去参加联盟单位举办的活动就如“走亲戚”一样方便。“联盟成立以后,哪家基地有活动,只要在群里‘喊’一声,其他人都会捧场。”杨浦区创新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双创基地联盟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成立,是一个开放的、圆桌式的联盟。“没有主席台,不设立常设组织,只有‘下一轮谁做东’的概念。”联盟采取“轮值主办活动+日常对接”的运行模式,由联盟各成员轮值牵头主办交流会及技术、项目、融资对接活动。年度主办方的产生采取自愿申办的方式,由某一成员主动发出邀请、多数成员支持参与即可确定。据悉,在杨浦区作为第一个主办成员开展首次交流会以后,下一个主办地的“接力棒”将传到嘉兴南湖。
联盟成立初期,力求在创新合作、服务联动、资源对接三方面取得突破。在创新合作方面,拟探索建设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目前上海正在组建18个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平台,将向长三角其他区域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