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健康促进事业30多年,我理想中的健康家园就是海德名园!”2016年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中国国家日”活动中,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oleg chestnov在参观完方松街道海德名园居民区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评价。同时,这里也是上海市妇女之家示范点、区级文明小区。
从原先只有10来人参加社区活动,到如今一场社区运动会就能吸引近200名居民;从居民之间互不相识,到如今成为一个熟人社区……这些改变的背后,有一支优秀的基层党组织队伍,海德名园居民区党支部就像一块大磁铁,将社区里的居民和党员凝聚到一起,甘做居民健康的卫士、和美的使者、暖心的依靠,让这个花园小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党员医生为居民健康把脉
“我今年63岁了,每天坚持跑步,还定期参加马拉松比赛,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来参观的时候,我还把半程马拉松奖章送给他留念。”对于2016年的健康促进大会,居民信成德依然记忆犹新,那次居民们与oleg chestnov相谈甚欢,聊了一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最后,oleg chestnov给居民们提出意见:“上楼可以爬爬楼梯锻炼身体,但下楼尽量坐电梯,保护膝盖。”
虽然海德名园居民区老龄人口比例不算高,60岁以上老年人只占常住人口的12%,但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病”频发。“不少老年人缺乏获取正确医疗养生知识的渠道,容易受误导,对此,我们引入专业的医疗资源对居民进行指导。”海德名园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徐宝娥介绍,当时党支部特地组织几十名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到社区居民家走访调研。通过调研不仅了解到居民最急迫的需求,而且得知小区内有医生和护士20余名,其中不少是党员,且大家都乐意义务为小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于是,党支部积极搭建平台,动员具备医疗知识资源的党员、志愿者,请他们为居民答疑解惑。
“我2007年就搬到海德名园了,是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我的职业引起了居民区党支部的重视,在党支部的组织下,我开始投身到便民服务中。”谈到这儿,居民张宏笑称自己在小区里有“三重身份”,除了“居民”和“党员”身份外,还是一名为居民身体健康把关的医生。每周四下午一点到四点,她都会到居委会大厅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我手机是24小时畅通的,居民有时候还会打电话咨询一些健康问题,如果有必要我也会直接上门服务。”今年2月,居民庄之梦因脚伤需要换药,便约了张宏上门。但天公不作美,约定的当天下起了大雪,但张宏仍坚持冒雪出门赴约。
来到居民家中,张宏顾不上喝口热水就开始询问居民的伤势,随后娴熟地帮其换上了新药,并细心嘱咐了注意事项。张宏的举动令居民感动不已,她却谦虚地表示,身为一名党员,为群众服务是应尽的责任。
在海德名园居民区,党支部还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等方式扩大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健康服务。与此同时,党支部积极联系共建单位,与区妇幼保健医院、计生协会等驻区单位联合,每年定期开展一系列健康义诊活动。党支部还在小区里打造“健康小屋”,购置高端体检仪器供居民使用,并通过仪器及时打印体检报告,对接社区580平台,居民可与家庭医生线上“零距离”沟通,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健康体检。
退休党员带起健康生活风潮
“我在上海好几个区都住过,松江海德名园的健康氛围最好!”现年79岁的顾亚男是居民区退休党员,2006年从市区搬来海德名园居住,至今已有12年。她每天早上7点准时出门,到居委会门前的空地练习太极拳,下雨天则“转战”居委会一楼大厅。从一个人练习,到现在带动七八名小区居民一起练习,十多年过去,顾亚男俨然成了小区里小有名气的太极拳“红人”。
2016年,顾亚男的老伴过世。住在市区的女儿不放心她独自居住在松江,特意将她接回市区的家里同住。可是,不到一年,顾亚男就主动搬回了海德名园。“女儿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伴我。但是在海德,有和我一起练太极拳的伙伴,还有党支部熟悉的工作人员,感觉住得特别舒心。”
每日两包烟,每顿必有酒,这是居民周士银原来的习惯。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如今的他却成了社区里小有名气的“禁烟大使”。“自从加入居民区健康自管小组后,每天成员们都会相互督促,慢慢的,许多生活陋习也就改过来了。”其实戒烟并不容易,刚开始参加戒烟活动,周士银总是忍不住悄悄溜出去抽上一根。组员们发现后,并没有立即指出,而是将周士银推荐为小组长,希望以这份责任推动他戒烟。在各方督促下,有着几十年烟龄的老周终于成功戒烟。“自从不抽烟了,不仅体重控制住了,血压正常了,咽喉炎好了,家里的小孙子和我也更亲近了。”说起戒烟史,周士银既开心又自豪。
党员有声读物吹来社区“清风”
“陈阿姨,您和孙女要录制的那篇文章读得怎么样了?生僻字都熟悉了吗?”5月13日下午,徐宝娥拨通了居民陈文燕的电话,和她交流关于录制微信有声读物《习近平讲故事》的情况。发动居民区党支部的党员诵读并录制红色经典作品,然后上传至社区微信公众号“海德知音”进行传播和学习,这是党的十九大后海德名园居民区党支部推出的一项颇具创意的支部学习活动。
陈文燕是社区退休老党员,范钰秦是她的孙女。考虑到范钰秦目前是二年级小学生,徐宝娥特意为她挑选了《习近平讲故事》一书中的《尊老为大德》一文。有“声读物的内容也要因人而异。”徐宝娥说,自己在发动支部党员参与诵读时,都会结合他们的工作、年龄等推荐一些比较适合的篇目。从去年11月6日第一篇新《党章》上线至今,社区公众号已经陆续发布了19篇有声读物,平均每半个月推出1篇。涵盖的内容也从最初党的十九大新《党章》扩展到了《习近平讲故事》《共产党宣言》等红色经典读物,其中不乏祖孙、母子和夫妻等共同诵读。
“开篇至少录制了20遍。”万事开头难。作为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徐宝娥当仁不让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篇党的十九大新《党章》就是由徐宝娥自己录制的。区区4页纸,几千字的文字,看起来不长,但诵读和录制时却状况频发。录的过程中,一会儿被外面施工噪音打扰,一会儿又被电话铃声打断,虽然过程辛苦,但是当看到居民和党员纷纷转发和点赞的时候,徐宝娥心里既欣喜又欣慰。
“徐书记啊,这个有声读物好,我老花眼严重,现在一边听一边学,轻松不少。”“徐书记,我想让我儿子和我一起录一篇,让他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无心插柳柳成荫。令徐宝娥没有想到的是,有声读物的推出,不但受到居民好评,更是让许多在职党员有了服务社区的渠道。
在职党员巡逻保环境健康
居民黄云芳近日惊喜地发现,每天经过的一座木桥桥面换成了大理石的。“每天都要从木桥上走过,以前走上桥总会有嘎吱嘎吱的响声,挺危险的,现在踏实多了。”
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海德名园小区的风景布局格外宜人,6座小桥成为一道靓丽风景。但其中两座木桥存在安全问题,每天上班高峰期,蜂拥而来的电瓶车驶过桥面都会发出阵阵噪音。
“这一问题不少在职党员巡逻时都发现了,我们就找了专业人员来检查。”徐宝娥介绍说,由于使用年限长,木桥底下的钢槽破损非常严重,木桥修缮迫在眉睫,而对木桥进行修缮需要征得小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同意才行。由于并非所有小区居民都需要走这两座木桥,而修缮费用需要全体业主均摊,有部分业主不同意修桥。对此,海德名园居民区党支部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做居民工作。
“遇到不同意的,我们会劝他们说,同在一个小区里,平时家里小孩子到处跑也有可能经过木桥的。木桥下面就是河,消除安全隐患总是好的。”党员志愿者王志萍告诉记者,对于一些闭门不见的居民,自己会反复上门劝说。最终意见征询同意率达到93%,木桥修缮工程顺利推进。如今,两座“问题木桥”修缮完成,一座木桥改成了大理石桥面,可供电瓶车经过且噪音得以消除,另一座木桥则在桥头安装了路障,仅供居民步行经过。小区安全出行系数随之提高。
“270号楼附近有小黄车乱停放,垃圾桶也有些脏乱,@徐书记。“”38号的大门把手坏了,希望物业尽快修理,@徐书记”……每天晚上七八点,在职党员微信群便热闹起来。虽然白天忙于工作,但在职党员们每晚仍会积极参与社区安全巡逻,并在微信群里实时汇报巡逻检查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徐宝娥告诉记者,虽然群里反映出来的大部分问题是些琐碎小事,但都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件事党支部都不放过,做到件件有回音。去年底,党员志愿者王先生在巡逻中发现了安全监控存在死角的问题。得到消息后,居委会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决定在小区内增设监控设备。如今,小区里共有63个监控探头,保安坐在监控室便可以观察到小区大部分区域,居民都反映小区更安全了。
一座木桥、一把门锁、一个探头……点点滴滴细节,只要与居民息息相关,就是居民区党支部的工作重点所在。海德名园居民区党支部借助党员巡逻这一平台,发挥党员引导作用,带动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实现居民自治共治,不少党员在巡逻时会带上自己的亲朋好友、邻里街坊……渐渐的,越来越多居民参与到了小区平安巡逻中。每天晚上,总能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和志愿者们结伴巡逻,为保障小区安宁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