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青村小学"校园泥吧"获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

2018-6-1 11:28:17发布74次查看

青村小学玩泥巴也能玩出花样,还成为了校本课程。近日,在“真爱梦想杯”第四届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上,2400份作品共评出10个特等奖,青村小学的《校园泥吧》就是奉贤唯一一个入围的特等奖。
从被“嫌弃”到被“喜爱”
“学校地处农村,泥巴是最常见的东西,也是大自然馈赠的天然‘玩具’。而玩泥巴有别于陶艺,无需高超技艺,突出一个‘玩’字,又接地气,又能玩出创意。”校长奚玉兰表示,课程建设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及个性的发展,通过玩泥巴的过程,让孩子们回归自然。通过参观活动、动手实践、主题创意设计制作、小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体验童年乐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创新、审美能力,更是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引导他们关注家乡土壤环境,提高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等。
2015年,校园泥吧的初创是一个30人左右的小小学生社团,由校长、美术老师、科技辅导员3人组成辅导团,开始探索“校园泥吧”课程开发实践。2016年,学校挑选补充了11位骨干教师组成项目组,深入推进课程建设,从2年级开始试行,每学期有8~10课时,而对于“校园泥吧”社团的小成员们,则继续保持每周6课时。2017年,《“校园泥吧”校本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列为区教育局“支点计划”,并将stem课程理念植入校本课程开发。三年的实践,“校园泥吧”从被“嫌弃”到被“喜爱”,实现华丽转身,如今孩子们在课堂上就能拿着《校园泥吧》的校本教材学习。
校情师资是课程发展的前提条件
课程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师资非常重要。今年58岁的潘意如已经在青村小学当了40多年的美术老师,一手硬笔字写得非常好,画画也不例外。他办公室的窗台上,橱里、办公桌上摆满了学生的陶泥作品。同事对他评价是,“潘老师一直在美术室忙活呀,太认真了,一刻都不休息。”有时候看到如贝壳、塑料绿植等废弃材料,他也会拿到课堂中填充到学生作品里。课程完毕后,潘老师就会细心地给每个孩子的作品找个地方摆起来,每个学期的教案,他都会写得密密麻麻,每个学生的作品他都会有相应的点评。
许多学生都非常喜欢潘老师,韩广一就是其中一个。今年上四年级的韩广一从小就很喜欢手工,两年级的时候他成为了校园泥吧社团的一员。只要一有空,韩广一就会跑到美术教室找潘意如,“老师,我在家里捏了个大猩猩。”“老师你看我上周的作品怎么样呀?”除了每周五的“玩泥巴”课程,闲暇之余韩广一也会在家里自行捣鼓。他对捏泥的兴趣及天赋也让他有机会代表学校去区少年宫参加才艺展示比赛。小小的孩子也说出了他大大的梦想,“我长大了以后就想成为一个捏泥巴高手,捏什么像什么!”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