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5”推进未来三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王卫明近日在有关会议上解读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出台背景、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下一步主要工作。
首先介绍了《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背景。近几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大数据的积聚、理论算法的革新、计算能力的提升及网络设施的演进,驱动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人工智能正加快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带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转型、促进社会进步。经过多年发展,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机遇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加速推进。
数据显示,全球人工智能年度投资额从2016年的65亿美元猛增至2017年的160亿美元,短短一年时间里,人工智能投资额增长了1.5倍。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重要的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逐步进入了实际应用。
人工智能的创新创业日益活跃,一批龙头企业加速成长,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为了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工信部出台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操作性也比较强,对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个强国建设,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在发展思路上,《三年行动计划》强调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结合“中国制造2025”,我们对国家人工智能规划当中的相关任务进行了细化和落实,进一步明确了未来3年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任务、重要方向、具体目标。
在核心内容上,我们提出了“1445”,也就是围绕着一条主线、聚焦4大目标、把握4大任务和做好5个保障。
围绕一条主线,深化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这一主线,坚持目标导向,提出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原则。
聚焦四大目标,实现新的突破。力争到2020年,在重点产品、基础能力、融合应用和体系化支撑等四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把握四大任务,提升能力水平。《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从产品、基础、应用和支撑四个领域发力,突破发展瓶颈,显著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发展水平。
四大任务分别是:培育智能产品、突破核心基础、深化发展智能制造、构建支撑体系。
做好五个保障,营造良好环境。在组织实施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企业、行业组织等协同推进;加强部省合作,鼓励地方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相应统计体系。在政策支持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资金渠道的引导支持作用,鼓励地方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对接合作。在创新创业方面,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的问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开展创新创业和解决方案大赛等。在人才培养方面,针对人工智能人才稀缺、供需严重失衡的问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吸引和培养各领域的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发展环境方面,《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推动行业合理开放数据,鼓励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
谈到工信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有三项主要工作。第一,加强部省协同,打造产业集群。强化部省合作联动,充分挖掘实体经济需求,在推动重点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引导各地区结合自身基础和条件,加快打造一批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第二,突破核心技术,增强发展动力。引导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夯实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产业核心基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建立人工智能标准、测评、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推动建设行业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和开放平台,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平台。
第三,深化融合应用,升级智能制造。进一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申报。
工信部将围绕培育智能产品、深化行业应用、构建支撑体系三个方向,遴选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的产品和应用项目,推动行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工信部科技司将继续加强与产业界的沟通与协作,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百九十项国家标准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批准发布390项国家标准,涉及公共安全、社会民生、提升产品质量等多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紧密相关。
据介绍,在公共安全方面,新制定的《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了相关电器具产生的射频传导和辐射骚扰限值,是保护电磁环境和无线通讯环境的基础标准,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修订发布的《大型游乐设施安全规范》《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规范》和《高空作业车》3项特种设备国家标准,修订了大型游乐设施乘载系统、焊接等技术要求,完善了高空作业车控制系统、绝缘性能等安全要求,增加了架空索道跨越雪场雪道的高度、吊椅护圈安全要求、编接钢丝绳最大安全系数等内容,进一步对标国际标准,提高设备安全运行水平。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调整完善了最高车速、整车质量、脚踏骑行能力等技术要求,让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更有保障。《公共安全 大规模疏散 规划指南》国家标准,将为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制定大规模疏散规划,加强公众和组织的应急准备提供支撑。本批新发布标准中,还有《运油车辆和加油车辆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机械安全 生产设备安全通则》等4项系列国家标准,都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
在社会民生方面,《停车场电子收费》系列国家标准,采用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技术,将极大提升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停车场出入口通行效率,对于改善“停车难”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微阵列芯片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方法》国家标准,采用现代基因检测技术,
通过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位点的筛选,让相关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成为可能。《导盲犬》国家标准规范了导盲犬的培训、评估和管理,高质量的导盲犬是视力残疾人的“眼睛和助手”,对于帮助视力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在提升产品质量方面,新修订的《芝麻油》国家标准,将硬脂酸含量修改为4.5%~6.9%,不溶性杂质由原标准的不超过0.1%,提高到了不超过0.05%,提升了芝麻油品质。《塑料模具钢第2部分:预硬化钢棒》等2项模具钢领域重点国家标准,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新修订的《商品煤质量 发电煤粉锅炉用煤》等4项系列国家标准,增加了煤粉含量,规定了磷、砷、汞的限值,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灰分含量要求,对于减少劣质煤在我国境内的贸易和使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降低燃煤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中,还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机跨区作业服务规范》《种植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及评价指南》等农业生产以及《绿色工厂评价通则》等绿色工厂创建和评价方面的国家标准。
本次还发布了54项国家标准英文版,主要涉及铝合金建筑型材、起重机械等“走出去”重点领域,对于加强标准联通,便利国际贸易,促进经贸往来具有积极作用。
据悉,围绕落实新修订的《标准化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将与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通力协作,加强标准化工作,提高标准供给质量,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标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