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罗泾镇海星村:科学规划绘制美丽乡村画卷
2018-5-30 16:39:20发布75次查看
据宝山区消息:走在宝山罗泾镇海星村河塘路和江陈路道路两边,围墙上绘制的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墙画让人注目,配上村民自己建的洋房,映射出了村民幸福安康和富裕景象,不仅美化了当地环境,也成了海星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风景,村民们眼看着街道越来越整洁,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心情也更加舒畅了。
科学规划生态发展
海星村由于地理位置靠近长江口,“靠江吃江”的海星村始终坚持“水产养殖、蔬菜粮食种植”为主的产业结构形式,农产品主要为水稻、小麦、蔬菜、江蟹、龙虾等,其中沪宝水产基地是市北地区最大的标准水产养殖基地,主要养殖中华绒鳌蟹为主,并连续四年获得“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评比金蟹奖。
生态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近年来,按照罗泾镇党委、镇政府的发展要求,海星村制定“一产升级、二产转型、三产突破”的产业发展导向和原则,建成800亩蟹塘、100亩蔬菜园、100亩果园、100亩景观荷塘及垂钓中心,着力构建融休闲娱乐、生态景观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积极打造以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生态观光为主的新型宜居生态农庄。
村干部向记者介绍,“一产升级”:打造千亩鱼塘、百亩蔬菜园、百亩果园、百亩生态园;“二产转型”:由于海星村位于水资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大部分工业仓储用地远期将进行拆平复垦,只有河塘路东侧转型为旅游配套服务中心;“三产突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依托海星村的渔乡文化资源,适度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具有本村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科学规划的引领,既富了村民“口袋”,又确保了生态持续发展。
全民参与共享和谐
农村墙画不但装点了农家人的生活,而且日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乡村文化,潜移默化中传递着知识、文明与自信,让一面面墙壁成为美观而又会“说话”的“文化墙”。走进海星村,路旁绿树成荫,宅前整洁如新,全村人在这片共同的家园和谐共生。
本着“共建、共管、共享”的理念,海星村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和保洁队、绿化队工作职责等一系列制度,倡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维护村内公益林、河道、市容环境,营造出“全村总动员、家家齐行动、人人都参与、共同树形象”的创建氛围。同时,对自然宅的环境卫生及农户家庭宅前屋后进行考评,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庭院整治工作中来,以此全面提升村庄环境,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管建并举再展新貌
近年来,海星村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先后投入685万元,新建道路、停车场,安装太阳能路灯,确保村民出行便捷。在杨北宅及洋房新村试点安装21个探头,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新建村级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和图书馆,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服务全部纳入正规渠道。完成新陈路西侧绿化带和新川沙路沈陆家桥西侧绿化带改建工程,全村污水纳管实现全覆盖。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好的环境,海星村以“五违四必”为抓手,大力推进拆违控违,拆除违法建筑及减量化整治工作25380平方米,实现村域内工业污染企业全部关停,在推进“无违”村创建过程中拆除违法建筑3500平方米。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河道和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对村域内河道进行清淤泥、疏浚、河坡两岸种植绿化等工作。认真落实实行“河长制”,河道长效管理,严格按照河长制工作要求,村级河长认真履职,坚持定期巡河,及时发现、反映问题,防止私填河道和倾倒农民建房垃圾,认真做好巡查记录,落实到台账中,保证河长工作有迹可循,处理得当,解决到位。
未来,海星村将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体系。以创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契机,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努力打造上海北部特色明显、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品牌旅游村。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