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5月28日电 (记者 姜泓冰)长寿人口密集的崇明岛,如今成了上海区域医疗联合体深化改革的试点先锋,一个以医保预支付和分级诊疗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版医联体模板呼之欲出,“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岛”正逐渐变成现实。 距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的崇明岛是上海最早试点医联体的地区之一。2011年,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从2009年起全方位援建崇明县中心医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9年间派遣专家45名,带动该院成为三级乙等医院。 2018年1月,崇明再被选为上海区域医联体深化改革试点。由新华医院(牵头单位)、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核心单位)、3家二级综合性医院、2家二级专科医院、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 218家村卫生室共同组成“健康版紧密型”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以实现医联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促进治疗、预防、保健相融合为目标,着重在健康管理模式、医联体管理模式、分级诊疗模式和医疗保险支付模式等四方面进行探索。 崇明居于上海市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力量不足、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不够,是分级诊疗工作推进困难的两大症结所在。新华-崇明区域紧密型医联体正在探索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重点之一,是以慢病为切入点,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全流程健康路径模式。以糖尿病长效管理为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了糖尿病诊治“主战场”,约占患者总数的80%;新华崇明分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并处置部分复杂患者,约占15%;新华医院承担全面的技术指导和人才培养,仅处置5%的复杂难治患者。新华-崇明医联体还率先探索医保总额打包预付,推行按病种、按人头付费,实现医疗费用合理增长,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与之相应的,是更多优质资源正在下沉崇明社区。2017年的数据显示,新华医院常驻岛上开设专家门诊7017人次,诊疗31383人次,主刀手术912 台次;共有17人次新华医院医师到崇明分院定期工作6个月。目前,崇明分院平均每天有31个新华专家在岗,周一至周五每天开展专家门诊、教学查房、手术、疑难病例讨论以及重危病人抢救等工作,缓解了崇明百姓看专家难的问题。 从今年3月开始,每月第四周的周三,新华医院孙锟教授团队、唐国瑶教授团队都在崇明分院开设专家门诊,而崇明分院医生则下沉到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3月28日下午,孙锟教授诊治患者中就有2名患儿直接预约入住新华医院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目前已顺利完成手术。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的2名康复治疗师每周一至周五上午下沉到港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脑卒中后遗症、颈椎病、腰间椎盘突出、软组织损伤、肩周炎、周围性面瘫等疾病开展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功能训练、作业治疗、推拿疗法、言语治疗等康复治疗,两个多月已服务患者1294人次。此外,医联体内还在打造小儿心脏外科、口腔、中医及消化肝病、糖尿病、中医儿科脑病等专科联盟。 医联体内建立起梯度转诊绿色通道,从社区到崇明分院到新华医院,按照病人病情实现逐级转诊,危重症和大病患者有新华医院“托底”,完整的基层医疗体系让岛内居民实现“大病不出岛”的愿望。 今年4月起,崇明有了覆盖全区的直升机急救网络。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三大救治中心”和多学科联合的协同救治体系,也在加速建设。 新华医院院长孙锟表示,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要通过“三参与”、实现“三得益”,即崇明70万老百姓、所有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新华总院与崇明所有医护人员的参与,合力搭建升级版医联体服务模式,最终实现三方都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