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长不短低调安静的这条路,一百年来到底有多少传奇和故事?上海日报专栏作家乔争月敲开一扇扇厚重的大门,带你一起探寻深藏不露的秘密。
2009年作者搬到武康路的一条小弄堂时,这条路还没有什么名气呢,必须用离淮海路很近来解释武康路在哪儿。
但慢慢地呀,这条路越来越红了,劈情操的咖啡馆开了不少,看落叶和老房子的人也好多,年还当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从此再不用啰嗦武康路是条什么路了。其实,这一切变化源于年启动的一次实验性改造哦。
交通大学教授、原上海市规划局风貌处处长王林介绍,2005年上海首次确立中心城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144条道路为历史风貌保护道路。其中有64条最美的一级道路将永不拓宽。
武康路不仅被列为一条永不拓宽的道路,而且因为它不长不短又业态简单,还幸运地被选为第一条保护性改造的试点道路。
武康路项目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沙永杰表示,这条路的做法与以往很不同,虽然花钱不多,却得到很多赞誉,特别是把道路整治和修缮老房子结合在一起,让武康路的居民们很满意。他说武康路原先是没有显山露水的一条路,做了一点该做的“小动作”而已,但是做得很到位。武康路项目因此还获得全国规划一等奖,事实证明这种全新的规划模式,非常有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进入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获得“东方巴黎”的美称。专家们一直认为有两个区域最能体现国际大都会的形象——经济引擎外滩和以高档住宅区为主的西区。
好吧,让我们从昔日西区这条不长但故事多的武康路,开始一段神奇的探索之旅。
莫氏故居
“曾外祖父年买下了武康路号,把花园一部分给了长女莫怀珠和女婿蔡声白。外祖父(蔡声白)聘请上海著名建筑师奚福泉在花园里设计了武康路4号,”香港溢达集团董事长杨敏德在《蔡声白》传记中提到。
她的曾外祖父就是上海丝业大王莫觞清,曾经拥有10多家丝厂,1917年建立美亚织绸厂,后任命海归女婿蔡声白为经理。
这个决定非常明智。蔡声白运用先进的泰罗管理体系来经营企业,取得巨大成功。1930年时,美亚已经拥有859台丝织机,超过2000名员工。
溢达集团纱线销售部市场营销总监郭卫东介绍:“这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丝绸企业,中国几千年历史,以前都是传统家庭式的作坊,将现代企业的机器,管理,操作用于丝绸生产,美亚是第一家。”
他还提到,传统手工业丝绸做出来质量没有保证,现代丝绸的生产完全改变了质量的缺陷,当年许多电影明星穿美亚丝绸做广告。
莫氏一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离沪赴港。1978年,蔡声白的女婿杨元龙也进入纺织行业,创建了溢达集团,同样取得成功。女儿杨敏德后来继承了企业,后购回武康路2号和4号,将武康路2号作为上海的住宅。
而武康路4号经过修缮,目前变身为介绍家族史和纺织产业的展示空间。这座简洁现代公寓线条流畅,有大大的玻璃窗,由曾经留学德国的中国设计师奚福泉设计。
据同济大学讲师钱峰介绍,奚福泉曾经师从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恩斯特柏石曼。这位著名学者著有多部相关著作,给奚福泉的博士论文命题是清朝皇陵。
在德学习期间,奚福泉深受德国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如德意志建筑联盟、环社der ring等。也许是他回国较晚的原因,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纯粹的现代风格,其名作虹桥疗养院是上海建筑史上的现代建筑代表作。
参与武康路4号改造工程的郭卫东提到:“房子大修前状况不太好。我用了很多纺织材料来装饰,从窗帘、挂毯到粗纱的纱筒,还用布料来装点灯饰。另外,我用新疆的棉花做了凳子,并用江苏买的纺车来展示纺织业的早期历史。”
地址:武康路4号
建筑年份:1942年
建筑师:奚福泉
建筑风格:现代风格
参观指南:现在这栋大楼是一家私人博物馆,只对公司的客户和亲友开放。
民国总理唐绍仪故居
武康路40弄1号是一座美丽恬静的西班牙风格住宅,但却不幸以“凶宅”而出名。1938年9月30日,那位气宇轩昂的清末清美幼童,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在此被暗杀,精彩人生戛然而止于武康路。
小楼建于1932年,由近代中国建筑师董大酉设计。此前,董大酉设计过《大上海计划》的几个标志性建筑,如上海市政府大楼,透着浓浓的中国古典风,现为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
在设计武康路小楼时,董大酉选择了流行的西班牙风格,也许是出于业主的喜好。小楼的主人是唐绍仪的女婿诸昌年,曾任中华民国驻挪威公使及上海海关监督。研究近代中国建筑师的同济大学学者钱峰介绍,西班牙式住宅是因为造价比英国式便宜不少,但装饰效果还很漂亮,所以一度很流行。
1870年代,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唐绍仪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百里挑一的男童中,有84名来自广东,其中7个孩子来自唐绍仪的故乡。
回国后,唐绍仪曾在清政府多个部门担任要职,后加入孙中山的革命队伍,最终当选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但后来,他因与袁世凯的政治分歧而辞职。
1937年这位离任总理住进了武康路女婿家中,赏玩古董为乐,当起了寓公。
可是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后,希望笼络一批有政治影响力的中国人,打起了唐绍仪的主意。同时迁往重庆的蒋介石政府也开始做唐绍仪的工作。
不知是何原因,这位昔日的总理一直态度暧昧,没有明确立场。重庆政府担心他最终被日本人拉拢去,就下决心派军统特务将其刺杀于家中。当年这个暗杀事件被广为报道,震惊全国。
同济大学钱宗灏教授表示:“国民党的确很残酷,他们也因为刺杀事件被批判多年。但我认为这个悲剧是唐绍仪自己也有原因。当时他住的房子是女婿买的,女婿做了汉奸,你还一直住在那里。蒋介石让你去重庆或是香港你都不去,而留在租界,大汉奸周佛海就在附近,蒋介石能放心吗?如果像唐绍仪这样的民国元老级的人物投敌,对重庆政府肯定是很沉重的打击。”
唐绍仪殒命的洋房有着黄色混水拉毛墙面,屋顶铺有红色筒瓦,屋檐下连续的双拱券和螺旋柱装饰富有特色。
最吸引人的还是主入口的精美装饰,采用螺旋柱与复合柱式的结合,两柱间的券门饰有贝壳和卷涡图案,十分精美。看着这座美屋,想起眉清目秀的小唐绍仪赴美留学前母亲的泪水,和他后来的命运,不禁感慨万千。
建筑名片
旧名:诸昌年住宅
现名:私人住宅
地址:武康路40弄1号
建筑风格:西班牙式建筑
建筑师:董大酉
贴士:现为私人住宅,不过武康路40弄属于西班牙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高墙把这里4幢花园洋房与外围嘈杂分隔开来,包括著名医学教育家颜福庆的旧居,就在4号哦。
国民党“大佬”陈立夫故居
武康路菜场对面的灰瓦别墅里,住过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国民党高官。他那长达101年的人生起起伏伏,尝过权力巅峰的滋味,又不得不靠养鸡糊口,晚年东山再起,为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做出卓著贡献,他就是陈立夫。
同济大学钱宗灏教授研究发现,陈立夫在1940年代曾住在武康路67号,他的哥哥陈果夫则住在武康路另一头的别墅。
陈氏兄弟是著名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一。这四个家族控制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陈立夫出生于浙江吴兴,在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后,他一心想学以致用,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
但在此时已为蒋介石重用的哥哥陈果夫劝说下,1926年陈立夫回国担任了蒋介石的机要秘书。
到1930年代,陈氏兄弟掌握了国民党的党务大权和中统特务组织,一时“权倾朝野”,建立了政治派系 “cc系”。
1938年,陈立夫又当上教育部部长。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他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战时教育的制度与纲领,并在抗战爆发后号召知名高校内迁,以躲避战火。
根据徐汇区文化遗产记载,陈立夫的别墅建于1940年代,占地面积663平方米,是一栋三层楼的砖木结构建筑。外墙以水泥粉刷,特色是一楼有一个六角形房间。
目前,几户人家共同居住在这座老房子里。室内光线昏暗,满是尘埃,满是历史的沧桑。
同济大学副教授刘刚介绍说:“和南京的民国公馆建筑比较,陈立夫故居比较有上海特色,风格自由而相对活泼。”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陈氏兄弟以及cc系成为国民党失守大陆的替罪羊,被排挤出蒋介石的权力中心。
1950年陈立夫50岁,正好是他百岁人生的一半,也是人生的转折点。
他和家人被迫离开台湾远走美国,在新泽西经营一家养鸡场并以卖鸡蛋为生。
他在自传中写道:“替政府工作这么多年,伺候了蒋公和党内党外不少人,而竟不受谅解,此后将不再伺候任何人,而照料鸡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2001年,陈立夫的三子陈泽宠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回忆刚去世的父亲:“我的父亲总是喜欢用他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人。我们觉得他有能力处理任何难题。当时我只有11岁,而父亲已非常年迈,我们要在新泽西搬运鸡饲料,每袋重约100磅。父亲便想办法设计并制作了一个木制机器,用来运输和倾倒饲料。此后,其它的一些美国农场也广泛使用这项技术。”
在留美的18年间,陈立夫为谋生还卖过一些自制传统食品,如做月饼用的咸蛋黄。“陈立夫辣椒酱”在美国华人圈子里更是小有名气。
因与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多年的交情,1969年陈立夫应邀返台,晚年提出一个“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方案,在岛内引发强烈震撼。他本人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陈立夫担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30年来,出版了30本相关书籍,大力促进台湾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推进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
2000年陈立夫在百岁寿诞时,撰写了题为《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的文章,将自己的养生之道归结为:我能熟睡,不发脾气,记忆力强,饮食有节,多食果菜,水沸始饮。
建筑名片
旧名:陈立夫故居
现名:私人住宅
地址:武康路67号
建筑风格:现代建筑
贴士:建议大家可以顺路探访一下陈立夫兄长陈果夫位于武康路107号的故居。
未完待续……
来源:上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