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的阿根廷龙“复活”,一声吼叫迎来了2018上海自然博物馆“恐龙季”的开幕。昨晚,100多名观众聚集在巨大的阿根廷龙和埃及棘龙模型下,同古生物专家一起探寻远古时代的秘密。据悉,“恐龙季”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今年推出的品牌活动,从5月25日持续至7月底。
开幕式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徐星开始了科学脱口秀,为青少年讲述他寻找恐龙化石的故事。“有一次,我们在新疆的沙漠戈壁找恐龙化石,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我们的车就陷到泥潭里了,车子一直出不来,我们几乎绝望……”不过没想到的是,类似这样的事情在一亿六千万年前的恐龙身上也发生过。”
徐星介绍,这个泥潭原本是一个深坑,他和同事在考察地质时发现,这个深坑的岩层有些异常。他们研究后发现,这个巨坑很有可能是身长近30米的马门溪龙的脚印,这种巨型恐龙能在地上一脚踩出坑来。“它们踩了大坑以后就走了,但小恐龙遇到这个大坑就倒霉了,泥坑被水淹没之后,小恐龙一不小心掉进去就会淹死。”在这个坑内,他们发现了许多小恐龙的化石,将其中一种命名为“难逃泥潭龙”。听到这个恐龙名字的由来,现场观众都忍俊不禁。
在科学家脱口秀的同时,香港古生物画师张宗达在一旁根据生命长河展区的标本,现场绘制了一幅棘龙场景复原图,栩栩如生的画面吸引了许多孩子围观。“我和大家一样,从小就非常喜欢恐龙。”张宗达上台开始分享自己的追梦道路,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在追梦道路上不要被现实困难吓倒。
“这个展厅里会摇头摆尾吼叫的恐龙叫什么名字?”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何鑫博士问。“霸王龙!”“暴龙!”“霸王龙就是暴龙!”孩子们一听到有人问自然博物馆的“明星”恐龙,纷纷给出回答。“很多人说是霸王龙,这真的是它的名字吗?霸王龙就是暴龙吗?我在这里先卖个关子。”何鑫带领大家走进恐龙展厅。
何鑫告诉孩子们,在游览时要多关注展品说明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生物。他指着说明牌上的拉丁文,告诉他们动物学名命名的门道。“明星”恐龙说明牌上写的是“暴龙”,这其实是科目名,而霸王龙是暴龙科的一种,因此暴龙并不等于霸王龙。听了这番讲解,孩子们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据介绍,“恐龙季”活动期间,上海自然博物馆将举办博物馆之夜、少年嘉年华、绿螺训练营、科学家面对面、绿螺讲堂“恐龙总动员系列”等5个主题活动,还将与自然博物馆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从周二到周日,每天都会开展恐龙主题活动,包括恐龙说说说、我的恐龙我来画、恐龙猎人训练营、寻找精灵龙、遇见恐龙达人、恐龙侦探等。另外,自然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将推出线上活动,让公众了解古生物知识,揭开远古时代的神秘面纱。(作者:俞陶然 吴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