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柏可林5月25日报道:近日,证监会公布成功查获一起利用沪港通账户跨境操纵“菲达环保”等股票的典型案件,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涉案机构和人员涉嫌操纵沪市4只股票,非法获利超过2000万元。该案是证监会2017年第四批专项执法行动集中部署查办的一起私募基金领域违法案件,也是今年证监会稽查执法重点打击的违法类型,相关案件正在审理之中。
大单买入虚假申报拉升股价 大额反向交易涉嫌市场操纵
据中国证监会公布,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相关从业人员预先合谋,集中6个资管产品筹集的资金,利用资金优势,在香港开立沪股通账户的同时,在内地以多位员工、亲友的名义开立数个a股账户,跨境配合操作,通过连续交易等手法操纵菲达环保等4只沪市股票,交易金额近33亿元。
这起利用沪港通账户跨境操纵市场的典型案件,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前期发现上报的。据上交所透露,2016年8月,上交所实时监控发现“菲达环保”等股票价格走势时有异常。同时,港交所通报称,某投资者在交易“菲达环保”过程中,多次出现当日大额买入、次一交易日反向卖出的异常情况,获利金额较大。后经上交所大数据比对核查发现,该沪股通账户与境内多个关联账户相互配合,在盘中或尾盘采用大单买入、虚假申报等手法拉升股价,并于日内或隔日大额反向交易,涉嫌市场操纵。针对这一情况,上交所在深入跟踪分析后,提请证监会予以调查。
沪股通沿用香港证券市场的“二级账户”架构,目前实时监控仅能看到香港经纪商信息,无法看到买卖申报的具体投资者,这与境内“看穿式”账户监管体系有一定差异。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沪港通跨境操纵案件线索,得益于沪港两所主动全面的交易监察模式与高效畅通的跨境协作机制。两所讨论商定,港交所如在监控中发现沪股通账户出现集中、大额交易行为等异常交易可疑情况,将及时通报上交所核查,反之亦然。同时,两所还针对异常交易行为,加强了自律监管措施实施层面的相互协助。
据统计,截至目前,港交所已累计通报疑似沪股通异常交易行为近20起。上交所提请港交所协助调查60余起,对有异常交易行为的沪股通投资者多次予以书面警示;此外,还为证监会层面跨境监管执法提供了有效的专业支持,进行数据协查70余起。总体来看,上述沪港通监管协作机制在打击跨境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沪港两所推动沪股通看穿式账户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做好沪港通交易监管工作,上交所与港交所通力合作,不断探索完善跨境交易监察模式,推动沪股通看穿式账户体系建设。
去年年底,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公告计划于2018年第3季度推出投资者识别码制度。该制度要求香港经纪商为其客户编制与该客户特定识别信息配对的客户编码,并在交易申报中附加相关券商客户编码,初步实现了北上交易投资者身份信息的穿透。
上述制度将有助于开展更细颗粒度的交易监控分析、拓宽多维度核查分析违法违规线索的渠道,大大提升了交易监察能力。目前,根据证监会统一部署,上交所正在加紧完成相关监察技术模型开发、业务规则修订、业务流程完善等一系列落地工作。
上交所提醒,广大投资者务必牢固树立合规交易意识,切莫错误认为沪港通跨境交易是监管的真空地带和法外之地。依托日益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及日益紧密的沪港两地监管协作机制,上交所将为沪股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一线交易监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