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中学荣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
2018-5-24 10:47:32发布70次查看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开展了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工作。近日,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网上公示和市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年一评,是基础教育领域含金量最重的奖项。吴淞中学集全校之力,认真梳理了近3年来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成果,积极送报,成绩优异,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这是吴淞中学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吴淞中学多年来扎根基础教育、投身课程改革所取得卓越贡献的集中体现。
一等奖:科技、艺术、体育等非高考科目课程群建设与校本化运作的实践研究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高中较广泛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非高考科目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这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有效地实施国家课程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吴淞中学开展了本项目研究,即开展科技、艺术、体育等非高考科目的课程群建设和校本化运作,探索其有效途径和方略。围绕此宗旨,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体育专项化·科技艺术个性化”课程群建设、课程实施运作优化、学校课程模块与课程架构搭建、数据采集指标研究等。
通过4年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明确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次科学研究的经历”,“让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深入领略一门高雅艺术”的课程目标;设置基于我校学生科技、艺术、体育素养培养的课程模块,建设了“科技艺术个性化”、“体育专项化”课程群;实现非高考科目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形成“体育专项化、科技艺术个性化”的“小班化走班制”课程运作方式,积累了“按需定制”课程典型案例;形成了针对体育专项化课程与科技艺术个性化课程实施成效的、能体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证据搜集的主要内容与途径,建立了证据搜集及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支持系统。
一等奖:中学语文个人学习环境建构的实践研究
本成果围绕语文课程改革与考试综合评价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抓住中学生缺乏“主动思维”而影响语文学习的症结问题,针对中学生的心理与智能发展特点,探索高中语文学习障碍点诊断策略,提出基于培养主动思维、突破高中语文学习障碍点的“中学语文个人学习环境模型”,形成了可推广的操作模式。同时,站位于学科思维、学习策略、认知风格、智力因素等方面,搭建了基于学生“自我追问”的学习支持“导航系统”,构筑了“问题系统”和基于“系统优化”的深入追问步骤,探索出了作文思维导航系统与语文综合学习导航系统,为学生突破学习障碍点、提升主动思维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此外,本成果还搭建了具有自适应特征的学习支持“给养系统”,开发了可供全上海师生使用的“上海高中语文图谱化资源系统”平台,为中学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范式。本成果经历了7年研究与2轮实践,积极建构基于学生语文学习障碍点突破的个人学习环境,使之成为了一种能帮助学习者个体设计、实施、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系统,包括建立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过程和支持学习交流等,成为了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有效学习的新突破。
二等奖:个性化教学:基于“道尔顿制”教育的再实验
个性化教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而又在不断地更新丰富内涵的教学范式,也是一个恒久的问题。产生于美国的道尔顿制教育就是个性化教学的典型代表。就20世纪初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实验来说,吴淞中学是一个先驱。本课题是在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背景下,以著名的道尔顿制教育及其在中国的实验为基础,以再实验为主要途径,探索个性化教学。
本课题重点探索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理论内核,它以个性化教学理论为核心,以校本课程理论为协同,以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托。其二是构建了适合校情的基本框架,这包括以学习目标设定与学习内容配置为导向的“学程分析”,以学习内容设计与学科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工约设计”,以自适应学习导向与学分制激励为抓手的“自学导引”,以道尔顿工坊、观澜书院与信息化为支撑的“课堂延展”,以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依托的“双制建构”。其三是聚焦于四大学习策略,即:语数英课程“研究着学”,精修课程“带着兴趣学”,普修课程“基于标准学”,非高考学科课程“为未来学”。其四是通过教育实验项目转变教师观念,促进专业发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有:为个性化教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为教学实践发展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案。
宝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