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黄浦新闻

厚植优势彰显标识 黄浦擦亮文化品牌

2018-5-21 0:00:00发布100次查看

一座城市,最吸引人的魅力在哪里?答案莫过于“文化”。对一座城区来说,亦是如此。
黄浦区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有以中共“一大”会址等为代表的红色遗存,有以外滩与上海石库门为代表的近代建筑,有以豫园为代表的老城厢。“黄浦区是红色文化的传承地、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江南文化的集聚地。”区领导说。
城区文化资源禀赋好,是优势,也是压力。“黄浦区将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作为使命与责任。”区领导说,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黄浦区拥有全市最突出的区位优势和最集中的文化资源,必须在打响文化品牌过程中成为标杆、走在前列,进一步彰显城区文化的标识度,努力从文化资源大区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打造一座富有魅力的人文城区。
用好深厚资源,凸显“最上海”文化标识
5月18日晚上,上海大剧院座无虚席,红色歌剧《晨钟》钢琴版首演在这里徐徐拉开序幕。这部歌剧以李大钊为描述对象,讴歌李大钊为共产主义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高度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思想性,让这部剧撞击着观众的心灵。
不久前,在思南公馆也上演了一场《晨钟》,这是另一个版本——音乐朗读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著名演员田蕤等将一些经典台词通过朗诵形式表演出来。再经过几个月打磨,11月2日,《晨钟》另一个版本——舞台版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5月18日当天,舞台下有些观众便是追剧而来的,看过当天的钢琴版《晨钟》,不少人表示,“期待11月的舞台版演出,还要追下去。”
能吸引观众一看再看,《晨钟》注定是今年的红色主题“网红”剧目。对上海歌剧院此次创排的这一优秀剧目,黄浦区从演员采风、资料收集、场地演出到上演宣传等方方面面不遗余力给予支持。
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之灵魂,中共“一大”会址就在黄浦区。区领导告诉记者,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今年黄浦区将继续大力实施“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全力以赴配合好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落地实施工作,积极推动《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六大”后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工作,建设红色文化教育互动中心,编纂红色记忆口述档案,拍摄红色基因宣传片,创作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举办群众性红色主题活动,拓展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周边等新天地—思南路片区红色文教旅线路,形成一批具有黄浦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项目,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黄浦的全域流动,用更接地气、更直抵人心、更能引起共鸣的方式,汇聚起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强大精神动力。
集中最大精力、拿出最好资源、联手最强文化机构,近年黄浦区对区域内的红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对优秀传统文化与江南文化进行创新转化,打造出一个个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最近,每周日下午,思南公馆都会出现一排长队为的是进场欣赏“思南赏艺会”。民乐与历史人文地理、古琴与香道、民乐与昆曲、阮族与茶道,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元素被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文艺作品,演绎出传统艺术中的时尚气质。
尽管至今才举办六场,但“跨界”的内容组合、“跨界”的合作形式,让“思南赏艺会”已经成为专业人士研究的文化现象。每次“思南赏艺会”在平台上一投放公益票,5分钟就被秒杀,不少没有秒杀到公益票的观众会提前去现场排队,宁愿在后排站一小时,也要一场不落地欣赏全程演出。
黄浦区最近正在酝酿出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高度聚焦传承和弘扬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核心的重要红色革命文化,重视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保护传承。
未来三年,黄浦区将建设“一个中心”(优秀传统文化文献资料中心)、“两条线路”(追寻红色革命文化之旅、寻访上海老城厢海派文化之旅)、“三大集聚区”(红色革命文化、老城厢海派文化、历史文化风貌集聚区),全面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工程。通过编制教材、拍摄纪录片、推出原创作品、策划展览展示等形式,形成知识普及、鉴赏普及、技能普及、活动普及、团队建设普及“五大系列”,市民综合参与率超过50%。同时,建立健全统筹规划、部门协同、多业融合、文教结合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都市经济、城区风貌、特色文创、全域旅游协同发展,精心打造彰显“创新黄浦品质黄浦”先进理念、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体现国际大都市文化魅力的亮丽品牌,加快推动黄浦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
虹吸效应显现,文化与商旅、金融、科技跨界融合
在商场回廊上行走,身边行人突然翩翩起舞;在喷水池边休憩,墙壁上一笔笔“画”出了凡·高名作;在咖啡馆里等人,角落里不知不觉上演了一出“欢乐颂”;在路边漫步,被一群踩着高跷的国外舞者拦住了去路……如今,在黄浦区的传统商业街区中——南京路、淮海路、豫园商城等,除了“买买买”,文化的浸染也成为一道风景。
“文化的效应,既在于其本身通过平台的搭建虹吸各方资源,整合产业链、生态链的上下游,也在于其具有包容性与溢出性,能够与商业、旅游、金融、科技等产业跨界融合、互促共赢,实现彼此发展能级上的提升。”黄浦区有关负责人说,表演艺术新天地、思南城市空间艺术节、艺蕴黄浦等,这两年一批创新形态的艺术节展活动,在黄浦区的商业街区应运而生,辐射全市乃至全国。
三年前,新天地在不打乱原有商业功能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功能,推出了表演艺术新天地。这是一个国内此前从未有过的表演形式:新天地变身为一座露天大剧院,在咖啡馆、酒吧、餐厅、博物馆、广场……上百场次中外优秀剧目轮番上演,不少剧目都是首次在上海演出,不少艺术形式都是国内观众从未见过的。
上海观众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参与度与认可度颇高,艺术节启动前,所有免费演出的预约观看名额被一抢而光;演出期间,绝大部分场次都是满座。在艺术节活动举办期间,人流量比往日有明显增加,对周边业态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更提升了新天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人们心中的定位。“黄浦区将文化融入商业街区、城市空间,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创造新供给,引领新消费,实现商业业态与街区形态、文化生态、消费生态联动。”
文化元素的沁入,推动城区高质量发展。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商业功能的完善上,还体现在对经济质量与城区环境品质的提升方面。
中心城区土地增量有限,服务业发展必须提质增效,文创产业较早就被列为黄浦区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之一。8号桥是利用工业老厂房转型而来的创意园区,2004年,8号桥一期在建国中路上开业,现在扩展到局门路上、发展到四期,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集聚了100多家国内外领军文创企业。以局门路为中轴,如今11个文创园区构成了江南智造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近300家企业入驻,主导产业创意设计业占比70%。如今,文创产业已经成为黄浦区高端服务业“产业篮”中最具活力的一员,近年增速都远高于其他优势产业。
文化元素的注入,让8号桥、老码头等一批老建筑、老仓库“活”起来,不但成为文化产业、文创人才的集聚地,也华丽转身为高品质公共文化场所,极大改善了城区面貌,提升了城区文化品位。
局门路550号的8号桥三期,建筑设计极富美感,高挑而通透的天顶,两侧的高墙被打开通到了马路上,是不少影视剧的取景地;南外滩的老码头由5幢有故事的老仓库改造而来,集中了以体验为核心的文创业态,各种金属雕刻、玻璃、木刻、陶瓷等工作坊、培训课堂等,吸引了年轻市民纷纷前来参加;田子坊不但保留了石库门建筑形态,居民的生活状态也被原汁原味保留下来,在引入创意文化产业后,这里已成为中外游客到上海必来的“打卡地”……
在“四大品牌”的融合发展中,文化是有力的黏合剂和催化剂,黄浦区聚焦文化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最近,黄浦区积极贯彻落实“上海文创50条”,即将发布《关于加快黄浦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发挥区内文创产业的先发优势,努力建设上海国际设计之都、国际时尚之都、亚洲演艺之都核心区。
因文化而“雅集”,享受高品质生活
每周六下午,总有许多人会“流”向思南公馆。3年前,这片老洋房里开出了第一场讲座,挂上了“思南读书会”的牌子,直到今天读书会仍旧场场热闹,并一路衍生出书市、文集、纯文学期刊、思南书局。让人们纷至沓来的,不仅是那抹书香,还有思南读书会营造的参与感。这里的活动并不是传统的名流文人间的内部对话,而是所有爱书人之间的对话空间,写作者与阅读者,文坛名家与新秀均参与其中、人人平等。书为媒,建筑为穹,思想火花迸发。
有魅力的人文之城,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盒子,而是一个交往空间。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并因交往产生的文化活力,很大程度便是城市的活力所在。黄浦区始终在努力营造一处处富有魔力的交往空间,以文化创造高品质生活,于潜移默化中润泽人心。
上海音乐厅南侧草坪,4年多上演了142场草坪音乐会、惠及20多万人次,不少人此前从未踏入过正式的音乐厅,却第一次在这里欣赏到了堪称殿堂级的艺术演出;外滩源外的教堂广场前,每年举办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的公益文化系列活动,世界顶级爵士乐大师会手把手教授上海乐童演奏技巧,多少心怀梦想的少年不知不觉中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黄浦滨江边,一到夏天的傍晚,音乐剧、滑稽戏、魔术等雅俗共赏的节目被送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居民们不仅看演出,还自发组织起舞蹈队、歌唱队,加入这道风景线中。
高质量的文化设施无疑是让人因文化而“雅集”的重要载体,黄浦区花大力气打造。
在上海的16个区当中,黄浦区是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在过去5年间,黄浦区域内各剧场年均演出场次约2300场,占全市的1/5;票房总收入约3亿元,占全市的1/4。目前围绕着人民广场周边有大大小小20多处演艺场所与展演场所,足以让这一带堪称“全国密度最高的剧场群”。但在黄浦区领导看来,这些还不够。在即将推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黄浦区对环人民广场剧场群建设提出明确目标,将通过新建改建、功能拓展等,力争到2020年正常运营的剧场和展演空间达到40家左右,打造最高剧场密度的演艺活力集聚区,推动剧院联盟实施首演、首创计划,创响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上海内涵、黄浦特色的高精尖文化品牌。
为了这一目标,黄浦区在脚踏实地地推进。为更好地适应当下老百姓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黄浦剧场、中国大戏院、天蟾逸夫舞台等一批老剧场相继重修,重开后除了设施更完备,功能也进行扩展,特别是要努力服务与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书店、读书空间同样是黄浦区重点打造的文化设施。黄浦区书店多,福州路文化一条街、文庙书市等都曾是上海赫赫有名的购书地,近年还涌现出大隐书局、思南书局等新型阅读空间,各有吸引读者的亮点。如不久前开在思南街区的思南书局除了卖书,还有高水准的文化活动。书局精心设计了“思南读书会作家签书会”、“一个人的课堂/节日/书架”、“思南下午茶”、“梧桐夜话·思南经典诵读会”、“思南音乐厅”等独具一格的阅读活动品牌和公共阅读文化单元,让读者与作家、编辑近距离互动。
未来,这样的书店、读书空间还将在黄浦区涌现更多。黄浦区即将出台《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若干办法》提出,要大力降低开办书店的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开办书店,倡导“书店+”多元化经营,满足读者全面化和个性化需求。
一座有魅力的人文之城,不仅有大师、有好戏,还有可以阅读的建筑、适宜漫步的街巷……黄浦区集聚了大量历史老建筑,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这些都是需要精心呵护的宝贝。”区领导说,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黄浦区切实保护好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坚持“重现风貌、重塑功能”,对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道路和街巷实施最严格的保护,让城市文脉在摩天大楼、万国建筑,在梧桐树下的小洋房、里弄小巷的石库门,在老城厢的红柱飞檐、粉墙黛瓦间都得到彰显。
黄浦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