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西路上百年城市化石重生? 去查公馆踏上一段时代浮沉的人文之旅
修缮后的查公馆 采访对象供图
随着去年荣宅被修缮后重归视野,百年前的上海模样在这个城市泛起怀旧的涟漪。如今,从荣宅出发,走过两个街区,信步来到兴业太古汇威海路口,一栋德式老建筑跃然眼前,在这里,同样锁着沪上的百年烟雨。从今天开始并持续至6月末,查公馆将用历史建筑讲历史故事。
曾是邱氏兄弟的宅邸 新民晚报记者张钰芸 摄
查公馆建于1920年,原是上海颜料巨商邱信山、邱渭卿弟兄发家时所建的宅邸,亦称为“邱氏住宅”。原为东、西两幢,兄弟二人各一幢,中间有花园相隔,花园中养虎,池水岸边有鸽棚,每天清晨2000多只鸽子一起出笼,威海路上空便是呼啦啦的一片,在当年商贾盛行的上海滩,亦可谓一道盛景。
十数年后,这栋老建筑与百年名校结下不解之缘,从此又抹上了一层书香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民立中学校舍毁于炮火,原在租界内租借的临时校舍不敷应用,亟须另觅较大房屋作校舍使用,便与邱家洽商租借了该住宅。这座由上海望族苏氏兄弟苏本炎、苏本浩等人为了完成父辈“教育救国”遗愿而创办的学府,走出过不少有识之士。从1940年到2004年,在长达64年时间里,民立中学与查公馆相偎相依。
2001年10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到上海访问,偶尔路过威海路,立刻被查公馆的气势所吸引,他一个人信步在学校的操场上抬头仰望,细细欣赏,久久不愿离去。后来,政府还专门把这座“城堡”制成了一个模型送给鲍威尔。
在近百年的光阴里,查公馆经受着人工和天然的损耗。其中,西楼于90年代民立中学改建时已经被拆除,剩下东楼作为民立中学办公楼。东楼的塔尖也由于遭受雷击和火灾毁坏而拆除。
1999年,查公馆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座淌过百年历史长河的建筑,集欧洲古典建筑特点之大成,是行家们眼中的“艺术品”,更是上海城市变迁的最佳见证与诠释,堪称老上海的活化石。
2000年,大中里项目成立,查公馆被纳入规划,静安区的城市更新步伐再次提速。2002年,香港兴业国际集团取得土地使用权,志在发展优质综合项目,即现在的兴业太古汇。查公馆的驻留是项目开发面临的第一课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因种种客观技术因素限制,地下空间的施工将对查公馆东楼所在的原位置造成影响。为了保护这座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资产,经专家反复技术论证,由香港兴业国际积极推动,最终决定采用当年极新的技术将整幢建筑平移。
2010年1月26日,整幢重约3300吨的建筑由液压千斤顶推动,在计算机控制的同步顶推系统控制下,以每分钟约两厘米的速度缓缓滑向新位置。在移位过程中,实时监测变形、应力、荷载、动力特性及沉降数据,并精确测定各点位移,以及时发现移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构变化的蛛丝马迹。2010年2月7日12时06分,历时13天,这幢老建筑平稳移至终点——兴业太古汇威海路入口道路一侧,完成了57米的新生之旅。
查公馆成功移位57厘米的报道 新民晚报记者张钰芸 摄
查公馆平移工程是第一次由企业出资进行的历史建筑保护项目,为了纪念香港兴业国际集团创始人査济民先生,这座建筑被重新命名为“查公馆”。而查济民先生的一生同样充盈着传奇色彩,穿越时空与查公馆相拥。
随后,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对查公馆进行全面细致地修缮。秉承着尽力恢复其原貌的宗旨,修缮工作努力将建筑外立面恢复到初建时的状况,对地上的墙体、立柱、木梁、屋架进行了加固并修复还原了两侧的塔尖,以及增加了建筑内部的各项基础设施。既保留了其年代特色,又赋予了其崭新面貌。
上过神舟六号的丝巾 新民晚报记者张钰芸 摄
如今,焕新而生的查公馆,清水红墙,爱奥尼柱,优雅地享受着路人的注目,并于昨天正式启幕。香港兴业国际把查济民传奇人生及城市变迁历史进程浓缩成一场展览,还有三件镇馆之宝,分别为中国雕塑大师吴为山先生创作的查济民铜像、曾随神舟六号飞船登上太空的丝巾、以及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大中里”牌匾。从今天开始,该展览对公众开放,并持续至6月末。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预约参观。